过子云亭
宋·邵博
自负天人学,甘居寂寞滨。
却令载酒客,似识草玄人。
三世官应绌,一区宅更贫。
行年寻故里,感涕独沾巾。
这是南宋初年邵博在犍为县所写的《
过子云亭
》,这个子云亭就在犍为县的紫(子)云山上。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少好学,有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是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等作品,为“汉赋三大家”之一。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后世他被称为“一代大儒”。
一、子云亭在犍为县
关于子云亭最有名的诗文,无疑当属唐代刘禹锡的著名文章《陋室铭》里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非常巧合的是,犍为县的历史文化与这三个伟大人物密切相关。
因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故,这子云亭究竟在何处,也就成了人们相争的香饽饽,至少有成都说、郫县说和绵阳说,以及犍为县说。从《西蜀子云亭简介》一书看,相比较而言,犍为县说占优。
据宋朝地理大师王象之的名著《舆地纪胜》卷一百四十六《嘉定府》载:“(犍为县)子云山,在犍为县南五里。旧经云:‘子云隐居之地,下有扬雄滩。\’”这说明早在宋代,犍为县的子云山已经闻名于世了。南宋犍为县的一个知县,名叫左震的,曾经组织人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修造了一座“兴文楼”,而且写了一篇《兴文楼记》,文中言:“子云之山,杳霭烟岚,若隐若现,犹有《草元》之余风。”
又据明代何宇度的《益部谈资》卷中载:“(扬)子云家贫,嗜酒,问字者多载酒而往。《清赏录》载:昔有犍为人,得(扬)雄草元之砚,如今制,但去圭角。”所谓“草元之砚”,就是撰写《太玄经》的传世砚台,但缺了一个角。《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列传下》记载:“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后世就用“草玄”代指淡泊名利——这就是刘禹锡所说的“德馨”了。因为清朝避康熙讳,故“草玄”就改写成“草元”了。
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卷十一·上川南道·犍为县》也记载了“扬雄故宅”:“《本志》云:子云城,在县南三十里。昔扬子云避乱于此,后人增筑为城,今水月寺是其故址,俗讹为‘紫云城\’。”
乾隆《屏山县志》卷五《人物志》也记载到:“汉,扬雄,字子云,成都人。初隐居犍为之子云山,又筑室于邑之沐川”(清朝时今天的沐川县未设县,地属屏山县)。
子云山位于犍为县城南部二十里,岷江的西岸。其绵延近四千米,总面积约八平方公里。这座山座东向西,每天面对朝阳,风水极佳。子云山并不很高,却郁郁葱葱,下瞰涛涛岷江,既得清幽,又不失观察世相,因而是个隐居的极佳位置——非独扬雄,同样精通地理的邵雍之孙,朝议大夫、秘阁修撰邵伯温,从河南洛阳移居入蜀后,最终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定居之地(之前他曾在乐山凌云山隐居)。据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十一《犍为县》又记载:“《本志》云,‘(邵)康节尝言,世乱惟蜀可居。(北宋徽宗)宣和末,(子邵)伯温携家入蜀,止于嘉州。今犍为之紫云城,是其故业矣。\’”这“紫云城”也就是“子云城”,正是扬雄隐居之地,因地势险要,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为了抵挡蒙古军队南下,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命军民在犍为子云山主峰据险筑城,称为“子云城”。在南宋抵抗元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宋史》、《元史》有传。
子云山风景秀丽,民国《犍为县志》卷一《疆土志》载:“子云山[原注:即云亭晓烟]:县东二十五里,巍峨耸秀,林壑幽深,凌晨烟云缭绕,远望如缥缈仙峰,下临大江,形势扼要。”此即有名的“犍为八景”之一的“云亭晓烟”。至今在子云山观音岩江边的红岩上仍然留存着两幅“云亭晓烟”阴刻。其中一幅字框长4米,高1.5米,深0.15米;“云亭晓烟”四字每字高1米,宽0.8米,“云”字为繁体,“烟”字为简体,题刻日期为乾隆戊戌孟秋(公元1778年);落款全部风化,只隐约可见“犍邑……敬修”等字,这四字已开始风化。另一幅字框长3米、高1米、深0.1米;“云亭晓烟”四字也开始风化,每字为0.6平方米,“云、烟”二字为繁体字;题刻日期为嘉庆庚辰(公元1820年),系当时犍为县令王梦庚所题。
子云山上,还有子云洞,正是扬雄隐居之地。民国《犍为县志·卷一·疆土志》载:“子云洞:(犍为)县南二十里,子云山腹。”清同治三年版《嘉定府志》卷四《方舆志·山川》载:“(子云)山腹有子云洞,其颠有池”。宋代有位儒士叫王叔伦,也曾隐居于此,并在子云洞旁刻石,留下一副对联:
大儒不文,下笔动九天风雨;
大将不武,挥戈扫万里烟尘。
扬子云在犍为开始了犍为的文脉。后世,这里成为培养人才的地方。这里曾经做过“子云书院”。明代知县胡学戴伐石题“悬池”二字。寺前有“紫云仙境”岩刻,明嘉定州知州桐城张芑(qí)有诗《行经子云亭诗》(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
落月摇双旌,行役犍为道。
鸡鸣曙色开,苍烟尤浩浩。
遥望子云亭,青峰殊缥缈。
古人遗著述,随地可终老。
官游遍遐方,盛名何可保。
前驺且从容,我欲咨幽讨。
子云山的子云亭在历史上屡兴屡废,清代嘉定知州张芑所作之诗《行经子云亭》可知作于康熙年间,后来乾隆初的知县宋锦曾经重修,民国十一年(1923年)县知事冷遇春等又重修一次。据说毁于1954年紫云村农委会交公粮。名亭已随云烟去,此地空余子云洞。
新闻推荐
■天府早报记者丁宁昨日是川报集团全媒体中心启动“2014寻找四川最佳踏青地”活动最后一天,截至昨晚7时,参与推荐活动的五大“通道”:天府早报热线电话、活动QQ群、四川在线邮箱、两个官方微博共接...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