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竞争力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4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了由市工商局、市品牌办组织编撰的《2015年成都市品牌战略发展报告》,《报告》披露了2015年度成都品牌的发展成效和亮点:2015年,全市注册商标、驰名商标均快速增长;中小品牌群体持续壮大;天府农业品牌取得硕果;品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底,成都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居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迈上百件台阶,达111件,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位。
注册商标居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
成都工商部门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自主创新活力和商标品牌意识持续增强。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共受理成都市各类市场主体商标注册申请60675件,同比增长39.7%;核准注册42818件,增量同比增长72.96%;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183709件,总量同比增长29.5 %,列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副省级城市第4位。商标注册增量和增幅指标均创历年新高。新增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12件,总量达230件,占全省总量的60%。
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新增注册商标5772件,占新增量的13.5%,累计25539件,占总量的14%;第二产业新增注册商标19545件,占新增量的45.9%,累计95802件,占总量的52.6%;第三产业新增注册商标17283件,占新增量的40.6%,累计60865件,占总量的33.4%。
驰名商标总量迈上100件台阶
深入贯彻实施新《商标法》,鼓励、指导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品牌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积极运用法律、市场等综合举措,不断强化自主品牌保护,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有13件商标新获驰名商标认定保护,增量居副省级城市第5位,总量达111件,占全省总量的41%,位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位。全市103家驰名商标企业2015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14.2亿元,纳税总额402.8亿元。
从产业分布看:新增驰名商标中,一产业2件,二产业8件,三产业3件。目前,成都市111件驰名商标中,一产业26件、占比23.4%,二产业65件、占比58.6%,三产业20件、占比18%。
品牌群体持续壮大
地理标志及农产品“三品”认证——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大邑金蜜李、安仁蓝莓、邛崃黑茶、邛崃黑猪),地理标志商标1件(彭州九尺板鸭),农产品地理标志1件(彭州川芎)。全市地理标志品牌累计达64件,分布于16个区(市)县,郫县、蒲江、大邑数量居全市前列。农产品“三品”认证、管理进一步加强,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8个,累计达1223个。
省、市著名商标——新增四川省著名商标77件,累计达636件,占全省总量的41%。其中:一产业新增16件,累计138件,占总量22%;二产业新增44件,累计404件,占总量63%;三产业新增17件,累计94件,占总量15%。新培育认定成都市著名商标61件,累计达665件。其中:一产业新增13件,累计174件,占总量26%;二产业新增38件,累计402件,占总量61%;三产业新增10件,累计89件,占总量13%。
四川名牌——全市累计拥有四川名牌572个,其中四川名牌产品544个,四川服务名牌28个,占全省总量的39.2%。2015年共培育推荐180个产品、17家服务企业参加第十二届四川名牌创建申报。
质量管理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品牌建设与质量强市有机结合,品牌企业不断创新和提升质量管理,积极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首届“成都市政府质量奖”获奖的6家企业中,有3家驰(著)名商标企业,分别为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东虹商业服务管理有限公司。
全市新增专利申请77538件,专利授权44852件,同比增长19.34%和40.45%。申请发明专利29791件,增长34.83%,累计有效发明专利19758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54家,已建成4个国家级、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新建国家、省级研发机构及市级工程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62家。
黄浩 本报记者 刘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燕文/图)来自墨西哥的硫华菊、来自北美洲象征着忠诚的向日葵、娇艳的鼠尾草……昨日,记者从郫县获悉,第五季妈妈农庄“花海嘉年华”已正式开园,活动将持续到10月,在此期间,市民除能欣赏到...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