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再次见到郑永君,是7月中旬。
那天天气暴热。我给他电话,他说,我在家,你过来嘛,郑家沱。
沿着小路往院子里走,竹林盘下面,几只鱼鹰热得“哇哇”直叫。一些小楼的屋檐下,挂着小渔船。这是金堂清江镇关塘季节渔民家庭的景象。
郑永君家是一栋二层小楼。他正在煮晚饭。
常年打鱼生活,他的脸已经被风雨染成紫红色。他让我看他的鱼鹰,看他祖父留下来的鱼抓和渔叉。那鱼抓和渔叉足足有一尺多长,只有捕获几十斤的大鱼才用得上如此巨型的工具。
郑永君告诉我,清康乾时代,他的祖先从湖北孝感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来到四川盆地这块富庶的平原上。这里与孝感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土地广袤,江河纵横。先辈们有的跟随大船,往来于沱江上下游之间,做一些货物运输生意;有的常年在江河里打鱼为生。郑永君的爷爷郑昌国,就是方圆几十里著名的打鱼高手。那时候,他经常披蓑戴笠,驾着一条渔船从沱江出发,顺流而下,经简阳、资阳、内江、泸州,一直抵达长江。沱江、岷江、嘉陵江、涪江,这些四川的大江大河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后来,郑永君的父亲也驾船出没于鱼虾丰富的江河之间。新中国成立后,郑家分得几亩良田,但他父亲依然以打鱼为主要生活来源。1960年,县里成立渔业合作社,动员渔民加入,他父亲把6只鱼鹰全交给了合作社,成了渔业社的一名职工,一直到1995年才退休。
二
1979年,郑永君初中毕业,没当成兵,就跟着父亲在沱江的风里浪里闯荡。
父亲深知渔民的艰辛。他说,自己年轻时跟父辈到嘉陵江、岷江这些大河里捕鱼,一年四季都光着脚,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只吃两顿饭。煮饭是在河边拣3块石头支一口鼎锅,枯树枝和野草当柴禾。卖剩下的鱼,用鼎锅炖熟,撒上盐巴当菜吃。晚上就睡在河滩的石头上。春秋两季没有被子,冷得直发抖;夏天,蚊虫叮咬,用衣服蒙住头,早晨起来还是一脸疙瘩。父亲试图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苦难来打动儿子,让他放弃打鱼,另外去学一门手艺。
但郑永君执意不肯。
1986年,郑永君结了婚。他和妻子商量,花24元钱买了第一只鱼鹰。24元,差不多是他父亲一个多月的工资啊!从那以后,鱼鹰成了他的宝贝,每天跑来跑去的训练啊,喂小鱼啊,织网啊,修船啊,院子里整天都是他和鱼鹰的身影。
在郑永君眼里,金堂境内,除了几公里外的沱江算是大江,其余的都是小河沟。于是,他驾着小船,带上父辈用过的鱼抓渔叉,沿着父辈们走过的线路,一去便是两三个月。捕到的鱼,拿到附近乡镇去卖,或者就地卖出。
说到打鱼经历的艰险,他笑着说;“沱江的三皇滩、走马滩、马尿滩这些险滩,滩陡水急,浪子掀起一人多高。船走下水,一下子落下去,就像要掉进悬崖,好多人脸都要吓白呢!那时候人年轻,胆子大,一年要去好几次,就喜欢这种刺激。”
有一年夏天,他和唐维善等几个渔民到嘉陵江打鱼。在阆中附近河段,鱼鹰抓住一条大鱼,他划着渔船飞快地追过去,不小心撞上暗礁,船被撞开一个洞,人落进水里,腿也摔坏了。好在同行的渔民把他救了起来。
“就这一次,以后再没有出过危险。”他自豪地说。
附近村子的年轻人都佩服他,称他“君哥!”
后来,“君哥”被大家推选为生产队长,兼鱼鹰队的队长。
鱼鹰捕获的都是河里的野生鱼,价格要比人工养殖的鱼高出一长截,销路很好。
问他打鱼挣了多少钱。他指着这栋两层楼的房子说:“打鱼三十多年,就挣了这栋楼房!”
他妻子在一旁说:“还给你挣了一儿一女,就不算嗦?”
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渔民们一年中有九个月下塘打鱼,只有每年的禁渔期,才在家休息。即使在禁渔期,水务部门也会划出一些河段,叫做鱼鸦食区,允许渔民带着鱼鹰到那些河段去捕鱼吃,鱼鹰在最轻松的环境中,与它们的主人一起度过这段快乐时光。
“5·12”大地震发生后,江河含沙量加重,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影响。清江镇这些常年以打鱼为生的渔民,有的放弃了传统生活方式。年轻人多数进城打工,还有些出去经商,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如今,郑永君的鱼鹰队,剩下十来个队员,还跟着他坚守,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打鱼的线路,交流饲养鱼鹰的技术。开塘了,就相约着出去捕鱼。
郑永君爱他的鱼鹰。这些一身黢黑的小生灵,都有自己的爱称。什么“大黑”“老君”“飞鹰”“莽娃”“黑子”……鱼鹰下水捕鱼的时候,他们就大声喊“莽娃!莽娃!加油!”“黑黑!黑黑!逮到!”那情景,就像鼓励自己儿女一样,看了让人感动。
郑永君的妻子患病不能下地干活,每年治病就要花上万元,而下塘打鱼,过去年景好,一年能收入三四万元。现在野生鱼价格涨了,但是鱼少了,收入也减少。
他指着正在吃小鱼儿的“飞鹰”说:“你看嘛,一只鱼鹰,一天要吃一斤鱼。都这样喂养,咋供得起嘛?”
有时,他到附近的食用菌厂去打工。一天工能挣100多元。但是很不固定。他也想过把鱼鹰卖掉,去城里打工。但是养了几十年的鱼鹰,这些小家伙就像他的儿女一样,怎么也舍不得。
近几年,郑永君和他的鱼鹰队,有时候会接受邀请,参加一些大型活动的表演,每次可以挣200元。除了本县,新津、郫县,他们都去表演过。
他说,要是能把鱼鹰捕鱼搞成民俗表演就好了,可能这种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方式,就能保留下来了。
钟智勇(金堂)
新闻推荐
延伸平台+考察保障——对于创业初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说,资金链断层是种“常见病”——医治及时,痊愈就快;挨宕拖延,就面临夭折。但高技术、轻资产、信用低的产业特点,又往往使他们被挡在传统抵...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