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亦铮/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2017年,因着极高的空气清晰度,成都人两次在市中心得窥“蜀山之王”——贡嘎雪山的真容;今年6月8日到6月14日,成都人再饱眼福,连续7天看到“蜀山之后”——四姑娘山之“幺妹峰”丰姿。这样的机缘,此前是少有的。雪山频繁现身,和成都加强污染治理、市民环保意识提升有着紧密关联,亦显明成都近两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这一过程,丘寒和“在成都遥望雪山群”的网友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他们一次次地用美不胜收的摄影作品展示成都与雪山同框的奇观,让更多的人领略这座“全球罕见的能够看到7000米以上级雪山的特大城市”的壮美。
手记
2018年7月27日 成都
近两年来,成都的QQ群和朋友圈流行一种新“玩法”——在成都,看雪山。每当天朗气清,群中的摄影爱好者就会发出号召——“今天又能看到雪山了!”很快,在成都欣赏雪山的照片就传遍网络,有手机拍摄的随手之作,也不乏单反拍出的专业大片,引来一片惊叹与点赞,好不热闹。
之前,我是不太相信成都能看到雪山的,但就在去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我在我家24楼上无意间向西眺望,但见一片巍峨的群山绵延不绝,横立在远方的地平线,一座洁白的雪山傲立其中,在粉红的朝霞里发出令人迷醉的光芒,如梦似幻,恍惚间,我不知眼前景色是真是假。很快,QQ群里、朋友圈里出现了一大波雪山图,此时我才醒悟,在成都看雪山是真的!而且看到雪山的并不止我一人,随后我得知自己看到的雪山是有着“蜀山之后”之称的四姑娘山“幺妹峰”。
不久,一幅由摄影师丘寒在成都拍摄的“蜀山之王”——贡嘎雪山的长图风靡网络,并被刊发于《中国国家地理》。这幅长图由27张高清大图拼接而成,在其力证下,成都与雪山无缘的论调不攻自破,成都也成为全球罕见的能够看到7000米以上级雪山的特大城市。随着这幅图片的走红,丘寒和他所在的“在成都遥望雪山群”逐渐为大家所知,网上关于成都雪山的图片,绝大多数出自该群成员之手。
“成遥雪”是这个群的爱称,名字颇有几分清冷。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以摄影为主的群,因为群中不乏摄影“达人”如丘寒者,但在其他方面颇有建树的“达人”也非少数,他们从各个方面诠释成都的雪山情缘——比如走遍了四川6000米以上所有雪山的实地考察达人“7556米”,研究雪山与天府文化的“赵华”,研究雪山与古诗词的“芈治林”,关注成都自然生态的“锦城夜雨”……这群人爱成都、爱雪山,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向世界展现着成都的别样之美。
7月下旬,我联系丘寒,希望做一次有关雪山话题的访谈。约访过程不算顺利,丘寒认为,将成都与雪山之美带给世人是群策群力的硕果,希望能以群访形式进行,专业知识由专人解答。但群里许多人各自有工作,聚齐极不易,当面群访,难度极大。最后,由丘寒与我面对面交流,一些专业知识点则请群里其他成员通过电话采访形式完成。最终,本篇访谈由4个采访对象组成,采访了3天,终于开始动笔。
就在2018年7月27日成稿当天,成都再次看到了雪山。不得不说,成都近两年来看到雪山的机会越来越多——2016年贡嘎山的显现,让成都人在成都看到贡嘎山成为实锤;2017年,贡嘎山两次出现;今年6月8日到6月14日,成都人连续7天看到“幺妹峰”……成都空气质量明显的改善,令雪山频繁现身,证明了成都这两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也许,成都人以后将渐渐不再被雪山“撩”得奔走相告,反而会习以为常,因为,高冷的雪山可能经常走进平常人的视野,与城同框,让“看雪山”成为成都的一张生态名片。
对话
在成都,有一群遥望雪山的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何会对拍摄雪山情有独钟?
丘寒(以下简称丘):我在乐山长大,天气好就能看到峨眉山,特别是冬天,山上有积雪,那种壮丽的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许对雪山的情缘从那时就朦朦胧胧地种下了。大学时开始对摄影感兴趣,2009年毕业后,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当时主要进行天文摄影,常常一个人在郊外拍摄星空。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郫都区通宵拍摄,天亮时,西方的雪山忽然呈现在眼前,我被震撼了,加上童年时的情结,对雪山的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记:那次拍的是哪座雪山?
丘:当时还真不知道是哪座山,大概是四姑娘山。拍完后我将作品上传微博,并将自认的相关信息标注其上。转发过程中,有人发现我标注有误,给予指正,慢慢地就认识了一群在成都同样关注着雪山的朋友。
记:是不是意味着在“成遥雪”成立前,在成都关注雪山的人就已存在,而且互相间的交流就不少了?
丘:是的,雪山爱好者很多,而且在网上已有了自己的“阵地”,活跃在各个论坛,比如爱卡汽车论坛、第四城论坛等。
2008年有过一次争论。当时成都摄影爱好者issoss在市区拍到雪山的照片,在论坛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少人认为是处理过的拼接图片,也有人认为是海市蜃楼,并提出成都看不到雪山的论断。后来以赵华为主的成都网友从多方面论证成都能够看到雪山,并且自古已然。这场争论中,“成遥雪”的骨干成员如贝犊、华西雨屏、Playboy、锦城夜雨就有较多联系了。
记:“在成都遥望雪山群”是怎么建立的?
丘:有一个契机。当时在微博上又有一次争论,一位颇有名气的登山家“十一郞”在微博上质疑成都能否看到四姑娘山。在他看来,成都也许能看到,但绝对不是四姑娘山。成都的雪山爱好者与“十一郞”针锋相对,举出各种证据证明成都能够看到四姑娘山。争论中,贝犊提出建一个群,将论点一致的网友集中在一起。于是,2012年2月22日,“在成都遥望雪山”QQ群正式建立,最早成员就是贝犊、华西雨屏、Playboy、锦城夜雨和我,一共5人,但目前已有1000多人。后来我们又建了微信群,群成员主要是住在成都和周边的人,也不乏爱成都的外地网友,以及原本生活在成都但目前在外地的网友。
记:群里有哪些“达人”?
丘: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公务员、软件工程师、教师、企业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要么有过硬的知识、技能水平,要么是本身很活跃,愿意为群里承担重要事务。比如,“贝犊”是“成遥雪”的创建者,她是事务管理者和调和者,要知道管理一个上千人的群是很辛苦的,在她的努力下,整个群非常和谐。
“7556米”外号“山王”,“7556米”是贡嘎山的高度。“山王”对山的了解几乎到了无所不知的程度,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他一有空就到这些山上去实地拍摄和考察,有时甚至专程打“飞的”去现场。目前他已把四川6000米以上的山峰实地拍完,正计划拍摄5000米以上的山峰。
“华西雨屏”外号“花神”,他不仅对四川的山了如指掌,在植物方面的专业知识也非常深厚,给他一张植物照片,他马上就能像百度百科那样告诉你,这是什么花,属哪个科,哪个目。
赵华,一般称 “学霸”,他是博古通今,尤其精于计算,以精密科学的计算证明2008年那张图片中的雪山就是“幺妹峰”,绝不是修图而成。那次论战让他圈粉无数。
芈治林是今年才毕业的大学生,他对古诗词和古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成都周围两三千米的山非常了解,每一个都给出了详细的标注,所以外号戏称“标王”。
记:你是哪方面的“达人”呢?
丘:可能因为丘寒的“丘”字与全真教的“丘处机”道长有点关系吧,还有,我以前常去赵公山拍摄,山上一座道观在我的图里多次出现,所以大家就叫我“道长”了。如果非要说一个擅长,那可能就是摄影上有点心得吧。我从2010年开始拍雪山,后来兴趣越来越浓厚,作品越来越多,我对自己所拍做了个系统记录,名为《成都观山记录》。稍微火一点的事情是2017年6月5日,成都看到了贡嘎山,我在郫都区拍了一幅由27张高清大图拼接的雪山长图,这张图在网络上流传较广,还被《中国国家地理》收录。
追雪山,这些情况得了解
记:为什么你们如此钟爱在成都追逐雪山?
丘:首先,我们生活在成都,或者与成都发生过或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是我们的家,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她。第二,成都拥有太多的神奇,地处平原却有着壮丽的景色,肉眼能够看到的雪山就有10余座,这种资源在世界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第三,成都是一座能给人精神寄托的城市,都市生活忙碌艰辛,疲惫时停下来凝望远方的雪山,这种幸福对其他大都市里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记:在成都能看到多少座雪山?
丘:比较常见的有10余座,包括“蜀山之王”贡嘎山(7556米)、“蜀山之后”四姑娘山幺妹峰(6250米),四姑娘山三峰(5355米)、四姑娘山二峰(5276米)、长沟山(5700米)、七姐妹(5672米)、龙眼峰(5630米)、“成都第一峰”大雪塘(5353米)、华西峰(5524米)、雨屏峰(5632米)、小雪隆包(5314米)、武檀雪山(5338米)等,还有一些是海拔不到5000米(可以称为准雪山)的高海拔山峰,如光光山(4634米)、太子城4814米、狮子王峰(4989米)等等。
这些山中有些是终年积雪,比如贡嘎山和幺妹峰;也有些山积雪因季节变化很大,比如大雪塘在春季的时候拍摄,就比较容易看到雪,如果是在盛夏时节,雪就不太明显。
记:近两年来在成都看到雪山的机会多起来了。
丘:是的,这和成都加强污染治理,市民环保意识增强关系密切。特别是2017年,能够两次看到贡嘎雪山,而在今年6月8日到6月14日,连续7天看到“幺妹峰”,这在以前是非常少见的。
记:什么时候最适合看雪山和拍雪山?
丘:从季节来看,以4月到11月最佳,特别是夏季,因为这个时段强对流天气较多,大风大雨后空气质量好,看到雪山的几率最大,清晰度也最高。从时段来看,每天清晨是最佳,因为这时人类活动少,且经过一夜沉淀,空气清晰度最高。
记:拍摄雪山有没有什么硬件要求?
丘:如果是专业摄影,建议单反相机加中长焦镜头和三脚架,如是普通爱好者,那手机拍摄已能满足发朋友圈的需求了。
记:对拍摄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丘:从拍摄点位来看,最好在城西,特别是郫都区和温江区,这里离雪山相对较近,地势又比较平坦,拍摄效果好。都江堰虽离雪山更近,但因为有山阻隔,拍到的雪山反而不是特别完整。如果在市中心,建议大家到高层建筑的顶层去拍摄,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其他高层建筑的阻挡。
雪山和天府文化的千年情缘
记:成都的雪山与天府文化有啥联系?
赵华:很久以前成都与雪山就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涵盖广阔的天府文化当中,雪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节点。首先,古蜀先民很可能来自岷江上游流域,他们逐渐从盆周向腹地迁徙,最后来到成都平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蜀文明——宝墩文化、三星堆、十二桥和金沙文化……可以说从雪山走来的古蜀先民是天府文化起源的奠基者。
其次,成都的城市格局与雪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成都的城市布局不像北京或西安那样呈现正南正北的结构,而是呈现西北东南的一个斜度,何以如此?我认为,除了蜀民采纳周礼祭祀文化确定的冬至日出和夏至日落方位以及宜居选择外,也有古蜀先民对西北方雪山的崇敬之情。金沙遗址的许多发现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第三,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与成都和雪山有关的诗词,比如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温庭筠的“蜀山攒黛留晴雪”,陆游的“雪山万叠看不厌,雪尽山青又一奇”……众多或豪迈或婉约的诗词,成为天府文化中璀璨的瑰宝。
记:从诗词中可以看出古代成都的雪山与今天有何不同?
赵华:最直观的可以看到,唐代成都的气温比今天高,因为很多诗中记录显示成都当时不仅盛产荔枝,还有木棉花(攀枝花)。比如卢纶的“邛竹笋长椒瘴起,荔枝花发杜鹃鸣”,张籍也写“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蜀客南行祭碧鸡,木棉花发锦江西”,宋代诗人宋祁还有“烟稠茉荷叶,露熟荔枝房”。结合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以判断唐和宋早期时成都温暖湿润,与元明时的寒冷干燥形成鲜明对比。在那样的气候环境下,成都看到的雪山雪线更高,终年积雪的山可能相对较少。
记:最早记录在成都看雪山的是哪些诗文?
芈治林:最早明确描述在成都看到西边雪山的记录,从我收集的相关资料来看,应是出自西晋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张载是河北人,其父时任蜀太守,他省亲途中看到了雪山,地点在白菟楼,也称张仪楼。需要注意的是,诗里的岷山不是现代意义的岷山,而是成都平原西边山脉的统称,“西山皆岷”。另外比较早的诗词,应是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情诗《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是邛崃人,邛崃离雪山非常近,很容易看到西岭雪山的大雪塘,“皑如山上雪”有可能就是大雪塘。
记:雪山美,雪山还蕴含着不可忽视的财富。
锦城夜雨:那当然,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除了都江堰的灌溉之功,还有雪山的庇护之功,雪山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使这里成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居之所,又为成都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此外,众多山脉形成了天然屏障,使得成都平原在中原动乱时期成为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放在今天来说,你仔细数一数,中国乃至世界的大都市中,有雪山资源的确实是寥寥无几!而成都不仅有自己的雪山——西岭雪山,还能够在市中心看到7000多米的贡嘎山,6000多米的幺妹峰!的确,雪山对于成都是巨大的宝藏。有人建议在龙泉山建观景平台,我认为这样的思路还可以进一步打开,让雪山成为成都除熊猫、川菜、火锅外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链接
保护天际线
雪山更好看
2017年7月10日,《成都市城市景观风貌条例(草案)》明确提出“保护重点地区天际轮廓线和重要观山视域廊道,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密度、体量、色彩等。”如草案通过,意味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城市设计,划定重点地区建筑高度控制线,确定建筑后退距离,塑造良好的天际轮廓线和观山视域廊道,特别是西望雪山的视域廊道。
据曾参与成都城市总规修编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魏祥莉解读,无论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还是保护天际轮廓线、打造视域廊道,都是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品质的体现,它将对于城市魅力提升、人才吸引、城市特色的展现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出于不同的目的,在全球有许多城市都提出过对天际轮廓线的保护,然而,以观雪山为目的保护天际线,属成都独有。
新闻推荐
“成都造”地铁6号线列车亮相 座椅“凹”造型 坐起不得“梭”
看本文视频扫二维码列车座椅采用“凹坑”设计、动态地图采用43寸大屏幕LCD显示屏、吊环采用软性材质……7月26日,随着...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