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国际社区“麓市”
几年前,央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在街上追问行人:你幸福吗?如果他们来到成都,答案一定是两个字:安逸!
楼下的长寿食堂开门,老人吃饭问题解决了;双语标识和外语沙龙坐一坐,生活越来越国际化了;从改变冬季露天烟熏腊肉、中元节露天祭祀习惯等小事开始,成都人和谐的社会关系逐渐建立起来。关系的转变,背后是成都形成以党建为引领、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参与、三级网格员协同、大联动微治理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成都“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项目入选“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并获得第一名。组委会评价道:成都从抓细抓实入手,满足人民群众高水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有创新性、典型性”。
良禽择木而栖,社区治理带来的还不仅仅是市民的改变,还有城市品质的提升。生活在能够提供安居乐业生活的城市,是每个人的梦想,这也正在吸引着更多人来到成都,过上这样“安逸”的生活。
全国首创
设立市委社治委
城市的核心是人。面对1604万常住人口、超2000万实际管理人口,成都如何提升城市宜居度?在4351个社区里下功夫一定不能少。2017年8月,专司统筹管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职能部门——成都市委社治委在全国率先成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原本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职能统一,高效地对社区发展治理进行统筹规划。
职能统一后,首先减负的是街道。火车南站街道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建文今年初完成的第一件事,就是招来了新希望集团化工投资总部。这项需要研究区域产业、了解产业配套政策的专业性工作,从前直接由街道承接,但效果事倍功半。市委社治委要求,区(市)县不得向街道(乡镇)分解经济指标和招商引资任务,取消相应考核指标,并将招商权责转移至专业部门手中。一改原本以GDP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这推动行政执法和政务服务的职能归位,属于社区治理的成都创举。
成立16个月,2018年,聚焦居民家门口实事,市委社治委牵头制定和推动“五大行动”三年实施计划,实施老旧院落整治项目327个,整治背街小巷1918条,“雪亮工程”建设项目757个,“小游园·微绿地”建设项目143个,特色街区打造项目112个,大街小巷、社区形态更加优美。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表示,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优化,全市各部门面向社区的各项工作实现有机串联,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协调有序、推动有力的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从生活到品质
新老居民都有获得感
在成都,老旧院落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一系列旧城更新项目,让城市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成都玉林社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小街巷式社区。这里曾经的旧瓦红砖被已重新刷制、却不改变原本格局的互动体验特色街区所代替,例如玉林四巷的“爱转角”,已经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吸引力,却没有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格局。
郭树槐是玉林社区的老居民,如今的社区让他感到安全又有品质。例如,家家院落门口有了门禁;门口的路面和墙面被精心打造;门口的店铺被规划得“有规有矩”,“这让大部分老居民都很有成就感。”
被巧妙规划的社区不仅造就了玉林的市井生活,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记者从正在规划的“爱转角”二期项目图中注意到,这里既保留了原有的蛋烘糕、冰粉等,还将引入幸福书屋、网红小吃店等,形成新的消费体验,让“小而美”、“小而精”的区域型商业和社区商业配套来讲好成都故事。
在成都的社区精神里,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也在逐步提升。除了成都玉林之外,很多本土社区已在谋变。如成都市曹家巷改造中出现的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制度,增进了社区自治力量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与政府、规划师之间的沟通,更正了理解的错位,消除了误解,这也将帮助社区更好地治理,让居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从成都到世界
3年打造45个国际化社区
这是冬日里极为普通的一天,傍晚6点,位于郫都区双柏社区邻聚e站的灯光准点亮起来,快70岁的美国大叔詹姆斯熟稔地走进来,这是社区为他量身打造的英语沙龙课程,社区里从老到少几乎都可以被称作詹姆斯的“弟子”。这个社区英语培训班将近邻们聚集到了一起,双柏社区主任熊珊说,他们在这个平台不仅收获了友谊和自信。
随着城市吸引力增强,如何将国际化从城市形态向本底转移,是成都的发展方向。无论对外国人还是本地人,社区既是生活场景,更是最渗透城市文化精神的载体。
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郑志透露,成都已经制定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3年内将分类建成45个左右产业服务型、文化教育型、商旅生态型、居住生活型国际化社区群落,全面打造国际化生活城市。
成都即将出台的《国际化社区建设基本标准》,将从市级层面和社区层面设定明确考核指标。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全国继浙江杭州后,第二部由城市自行提出国际化社区建设指标体系。目前,高新区、锦江区、武侯区和郫都区已率先成立4个试点,这些区域将成为成都推进社区形态国际化的“试金石”。这意味着,通过加强建筑风貌设计和文化场景塑造,着力打造体现国别风情的建筑风貌,成都将营造对应国家的文化、生活、休闲氛围,让社区形态更具国际范。“这不仅为外籍人士提供了服务,还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郑志说。
记者手记
玉林街口,对一辈子都在做蛋烘糕的陈大爷来说是一种驻守。这个摆在社区门口的小摊,每天能卖出接近400个蛋烘糕,一天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周边普通商铺。每一个慕名而来的食客从陈大爷手中接过的,是一种来自成都的幸福感。
在成都的大多数社区里有无数个“陈大爷”,他们乐观包容的生活态度来源于城市本底根植的文化,是城市发展中的成都节奏。这种文化何处可循?不在博物馆或艺术中心,反倒是在每一个成都人生活的社区里,有迹可循。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普通人“获得感”的重要来源。在成都,社区治理正在成为整座城市发展的动力。它治理的不仅是过去的顽疾,新的理念和城市规划也随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环境变了,人的思路也开阔了。难怪陈大爷看到了社区这一年的改变后,也愿意从现在的小摊,搬进玉林北路社区正在规划的“爱转角”二期,成为社区改造的先锋队。这家即将成为“网红”的蛋烘糕店,将成为成都社区治理工作成果中的一抹亮色。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李玥林)近5年来,成都市郫都区城市绿化管护面积由80万平方米增加至2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提升改善生态环境、...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