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丽书坊”天府人文历史丛书》
谢天开、张义奇等 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谢天开
“崇丽书坊”天府人文历史丛书,由《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锦城》《蜀都家谱——老族谱中的百姓家史》《蜀都遗韵——记忆留存的历史余味》《蜀都名儒——五老七贤演绎成都》《蜀都竹枝——竹枝词中的民俗万象》五本书组成,是一套讲述天府成都故事的丛书,经蜀中名宿流沙河老先生题签,作为2019年金猪贺岁书香大礼,近日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丛书名为“崇丽书坊”,取名自晋人左思的《蜀都赋》,让人联想至锦江畔矗立的崇丽阁——那座成都历史人文地标建筑,风格典雅,造型大方,蜀风流韵,是为这套丛书追摹凸现的品质。
该丛书从民歌民俗、水文地理、人文风气、家族谱系、历史遗迹诸项,广大而精微地梳理展现成都文化的生成、发展、流变以及至今散发的种种魅力。其特质在于作者全为本土学者与作家,长期研究成都文化且颇有影响;书中文献资料多为第一手,图像多为民间珍藏;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并具历史研究与史实考证。这套丛书的四位作者张义奇、彭雄、谢天开、王跃,均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资格老成都,又是分别从事于文学评论、古籍收藏、教书著书、小说创作的圈内圈外的民间人士。大家因常常在北书院街坐竹椅子喝坝坝茶摆龙门阵而有了机缘,于是成为了这套丛书的“说书人”。
故事,即感受世界的标准是时刻更迭的。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些事情与东西是愈久弥新的,我们可以于寻访中怀旧,也可以在怀旧里维新。“崇丽书坊”天府人文历史丛书,属于老成都人讲述老成都的故事,讲述老成都的生活方式、老成都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成都平原因水而生,成都城市因水而兴,《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锦城》为水润天府的表达与传播。本书是地方文化的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治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江)边的战争、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作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
作者张义奇先生虽主要是进行文学批评,却长期醉心于成都水文化的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多有相关成都水文化的笔墨见于报端。今番得以系统讲述成都水文化,亦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既不是历史教科书,没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也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散文,没有天马行空想象驰骋,一切均以史实为寄托,并且以类似于人文地理的书写方式,回眸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实际上关于以水为话题写成都的书已经有很多,但是以水为视角,集中打量从古到今因水而生的诸多文化现象的书似乎又并不太多,因此,其书对于成都水文化有新的丰富与奉献。
《蜀都家谱——老族谱中的百姓家史》,作者彭雄先生,是成都文献资料收藏方家,其收藏之富沃,可称雄一域。《蜀都家谱——老族谱中的百姓家史》是一部关于成都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它以老成都代表性家族的族谱为主要线索,反映了成都作为移民城市的族群来源,移民祖先迁徙来成都所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家族中出现的显赫人物和荣耀事实,家谱中反映出的当时的一些民风民俗,以及影响家族的家训家规等。全书以真实的家谱历史资料为依据,根据需要配上原始图片,行文既轻松又严谨,可读性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成都移民历史,以及传统家族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好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所引家谱文献,全部是从彭雄先生所收藏的数十种清代、民国时期的四川旧家谱中筛选出来的,其中尚有成都郫县何武家族历时2000多年的繁衍记录等等,并且是第一次相亮于书。对于此书,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周锡光的荐语为:“行文轻松且严谨,祠堂祭祀、族律乡约、家训家规等厚重的史料内容均在生动的故事中呈现,可谓洋洋大观。”
《蜀都竹枝——竹枝词中的民俗万象》一书为笔者所著。书以近现代成都竹枝词为对象,主要从衣、食、住、行诸项上,以学术的视野检视、解析竹枝词中都市民情、民风、民俗,并以历史掌故与文学纪实的深描方式,再现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老成都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等。具体内容包括:成都城市历史、人口、空间、街道格局,移民民俗与会馆功能,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以街名业的成都商俗,成都传统与近代交通民俗,成都服饰、饮食、旅游习俗,清末民初女子放足、女性发式渐趋新俗,青羊宫花市劝业新俗,民间艺术成都皮影,成都方言、成都掌故等等。其呈现路径为文本细读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诗史互证,跨界解析,以厘清成都竹枝词的百年演绎脉络,见证百年近现代成都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笔者自号为“四书先生”,即以读书、教书、著书与评书为安身方式。在写作上注重以文学为“表”,学术为“里”,表里结合,希冀将学术专著写得通俗、好看,在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之间开路架桥,以为沟通。
《蜀都遗韵——记忆留存的历史余味》与《蜀都名儒——五老七贤演绎成都》两书均为成都知名作家王跃所著。
《蜀都遗韵——记忆留存的历史余味》主要从宏观的角度,以纪实的笔触叙述了成都老城墙、河流和桥,以及老成都物象记忆,挖掘了成都历史上的名流趣话、市民情结、独特大院生活趣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凤凰山、大佛堰趣闻,勾勒了成都自古以来就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包括对宽窄巷子、东大街、文殊院、盐市口、春熙路、刘文辉公馆、科甲巷、劝业场、陕西会馆、水津街等的历史追忆。《蜀都名儒——五老七贤演绎成都》中的“五老七贤”,是泛指一百年前光耀在四川的一个传统文化群体。他们继承巴蜀文化的优秀传统,他们中有前清状元、进士、举人、知府、翰林、御史,有“一生不做官,桃李满全川”的教育家。曾为政者,清廉刚正,循声卓著;为教者,扶掖后学,培育英才。他们德才兼备,经世致用,广植桃李,嘉惠士林,使“蜀学”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对五老七贤在成都发生的细节故事进行了叙述,包括他们所做的慈善事业、教育办学事业、引领时代发展的开明思想等。
王跃先生作品丰硕且深受读者喜爱,是资格的成都“老茶客”,此次操刀“崇丽书坊”,一书一格,可谓驾轻就熟而严肃认真,在发扬素有的精采而诗化的叙述风格外,又显示出擅于钻故纸堆的考据质朴细密的功力。
张义奇、彭雄、王跃与笔者,四位老成都人,何以此番联手“崇丽书坊”,对成都地方历史文化进行一番群体打量?我想原因似乎有两个方面。一是与生俱来的“恋地情结”。“恋地情结”一词,是著名华人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意思是人对地方的热爱,更广义地说,是整个人类与物质环境的感情纽带。可以这样说,四位老成都人此番讲述天府成都故事,正是由于内心深处的恋地情结所致。借用诗人艾青的名句表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二是有类似于《东京梦华录》作者当初笔记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缘故。“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这是孟元老当初萌生笔记开封府的缘故。
目前而今眼目下,关于天府成都的讲述,自进入机械复印快餐外卖时代而几近一地鸡毛,或为复制粘贴缺乏原创,或为打胡乱说贻人口实妄生不然,实在有些让人不安。出于作为老成都人的责任与叹息,我们四位老成都此番联手“崇丽书坊”,就是为讲述一个曾经存在的、真实可信的、活生生的成都文化系列,既能满足自我的“恋地情结”,又为民众讲述天府故事,可谓一举两得,快哉乐哉悠哉。
蜀山蜀水,天府沃野油碧;蜀风蜀学,熙攘和美锦绣。“崇丽书坊”丛书对于天府成都文脉、天府成都精神、天府成都文化的讲述,由于极具原创性、真实性与拓展性,将刷新读者对于天府成都的风土风物风流风尚风情的体认与思索。
新闻推荐
□王鸣镝近日,郫都区唐元镇开展了主题为“2018年河长制管理暨水源地保护志愿者行动”的第二届垃圾不过年活动,从参加垃圾分...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