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郫都 > 正文

端午节:演变中的风俗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9-05-30 07:38   https://www.yybnet.net/

□ 蒋蓝

作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端午节(2009年9月),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节内涵丰富,其风俗习惯在历史上亦有一个演变流传的过程。一般认为以民间驱邪除秽的端阳(端午)节形成在前,以纪念屈原为主的具有文化仪轨的端午节日形成在后。

端午节纪念屈原习俗的传播路线,是以汨罗、武陵为中心的湖湘区域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的。作为纪念屈原的民间风俗,则可以分为“食粽”与“竞渡”两大类:“食粽”可以追溯到东汉灵帝以前,唐朝前后开始北移,以至进入宫廷;在宋、清两代,朝廷均有“端午赐粽”的惯例,以弘扬屈原爱国忠君的祈愿;“竞渡”首先流传于湖南汨罗、武陵地区,隋代开始遍及全国,被中原文化接纳,宋朝以后风行华夏,但以南方水乡最为盛行。

端午竞渡在南方一直盛行。图为贵州省镇远古镇的龙舟赛 (刘景成 轩视界)

“食粽”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图为四川省内江市东兴老街的包粽子比赛

(兰自涛 轩视界)

成都锦江龙舟赛(2006年) (陈先敏 轩视界)

端午二俗:食粽和竞渡

以“食粽”、“竞渡”为主纪念屈原的习俗,是在隋唐以后逐渐传播四方的。方志记载,与湖南(楚)接壤的巴蜀地区,端午纪念屈原的习俗是由楚地传入巴,然后逆长江而上。清同治六年刻本《巴县志》记载说:“至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楚俗也。蜀楚接壤,亦如之。”清道光二十四年杨得质补刻本《金堂县志》也记载:“亲友或以角黍相馈遗,近水居民则为龙舟竞渡。相传屈原以是日沉江,故为角黍、龙舟以吊之。”

因安史之乱来到成都的唐明皇李隆基,端午节当日大宴群臣,作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可见宫廷端午习俗与百姓一致。他没有忘记借此良机对大臣训诫一番:“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皇帝在另一首《端午》诗中表达了国泰民安的祝愿:“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杜甫在《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里提及“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说明端午节有“赐衣”风俗,反映了唐朝宫廷对端午的重视;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还曾到访新津观看龙舟竞渡;另有史考,1645年端午节期间,大西国皇帝张献忠率领大批随从,来到成都九眼桥锦江边,观看了一场浩大的划龙舟比赛。

记得1990年代初期,成都市政府还组织过划龙舟、抢鸭子的民俗活动。如今“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惊天动地,但整个锦江水面静悄悄的,唯有几只野生的白鹭展翅,带动着古老流水,孤影河灯,让我想起“化作荒庄野鸽飞”的诗句……

成都的粽子,在宋代已蜚声巴蜀。诗人陆游在其诗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蜀地粽子。不仅有“白白粢筒美”的赞誉,在其《剑南诗稿》中也有“端午数日间,更约为解粽”之句。据清末的《成都通览·成都之小儿咒语》里有:“肚皮痛,打鼓送,捡颗米,包个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记载,可见成都人很早就喜欢吃粽子。

猪肉节与送伞

端午有许多别称,比如夏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等。在成都,端午节以前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猪肉节。

旧时民众生活清苦,老百姓只有到过节时才吃得上猪肉,谓之“打牙祭”。端午节一到,即便是大众也会破费一番,大吃一顿,因此端午节便有了“猪肉节”这一过于直接的俗称。当然,猪肉之外,这一时令的蔬菜里,最为重要的是苋菜,所谓“吃了苋菜永不忘汉”,抒发的是一种民族思绪。

天府文化的特质在于包容而创新,巴蜀移民把带来的客家文化、岭南文化等也融入到节日活动中,使端午节在四川落地生根。《郫县旧志》中记载:“望丛祠,即二帝陵边,端午日,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在成都部分农村,端午节还流行“送伞”。

一般的程序是,女婿在婚后第一个端午,要备上9个粽子、9个盐蛋、2瓶酒等礼品,携妻子到岳父家过节。岳父母受礼之后,要赠给女婿一把新伞。女婿回家时,不论天晴下雨,均要打伞回家。这含有“庇护”之意,是希望婆家照顾新媳妇,不要虐待。因为在正体字中,“ ”是拥有人字最多的字,寓意多生儿女,人丁兴旺。

撒李子

最值得一说的,是成都端午节民俗“撒李子”。清朝成都人有到东较场举行传统“撒李子”的活动,该活动起源何时无从考查,应该算是中国城市狂欢序列里甚为奇特的风俗。光绪五年五月五日,出任尊经书院山长的王 运恰好在成都,他注意到了这一特殊的本地风俗,在《湘绮楼日记》里记录道:“端午节……成都俗以今日会儿童于东校场,撒新李子,相夺为戏……”

端午节前后正是李子上市季节,端午节当天,肩挑箩筐售卖李子的小贩,简直无法计数。“向例在城东南角城楼上举行,上下对掷如雨,聚观者近万人。”(徐心余《蜀游闻见录》)投掷场地逐渐不局限于城楼,东校场把激情与挑逗铺排开,男人中者多福进财,远处的女人中者多生贵子,形成暴力与媚眼交相辉映的狂欢节。温柔敦厚的成都人,本属闲散性的群体,但此举未尝不是一种群体暴力的回光返照,曾有一次超过6万人参加东校场撒李子活动的记载……富室家庭的妇女、小孩穿着鲜艳衣衫,站在东城墙上垫足观看。巨大的狂欢气场又带动袍哥、小贩、算命先生、掮客、下江人、土娼、咸猪手、卖跌打药的跑滩匠,跟着群飞的李子进入了一个旋动的天地。

晚清时节,望丛祠也是“撒李子”的一大场地。

成都民谣唱道:“捡起李子怀中揣,叫声媳妇哎!多吃李子儿满屋。”因此那些想抱孙子的婆婆,一大早就拉着媳妇到望丛祠去捡李子。后由于1895年在东较场“撒李子”引发的“教学案”,进而引起全川反洋,“撒李子”活动自此被当局严厉禁止。但成都有关端午的童谣流传至今,依然吟唱着那场“李子革命”引发的历史联想:

雁鹅雁鹅扯得长,

一扯扯到东校场。

不宰鸡,不宰羊,

逮个耗儿过端阳。

蜀地方言里“雁”读作“按”,雁鹅即大雁;“扯长”是指雁阵越飞越长,方言里“扯”字动感十足,就像总是扯谎的历史书籍,堆满了扯谎坝。李 人《死水微澜》中也描绘了东校场投李子的习俗。长期以来,“耗子”一直是贫瘠年代底层社会儿童们的副食品,以前生活困难时,老鼠肉凸显了它的味蕾蛊惑之力,实在不夸张。

挂陈艾

明末张献忠入川,蜀地产生了两个比较著名的民俗活动。

南充至今在元宵举行的蛴蟆节习俗,就起源于张献忠。相传张献忠据守川北,遭官兵围剿,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无数将卒死于五洞桥后山,常年战乱,导致瘟疫横流……百姓纷纷烧香拜佛,祈求赶走瘟疫,但无济于事。后经云游道士点化,说是战乱浊血,污染河水,触犯河神,降下“蛴蟆瘟”祸害人间。于是百姓们纷纷组织起来,在农历正月十四的晚上,吃罢团圆饭,扎蛴蟆灯就成了最重要的活动,家里有多少人就要做多少个,必须人手一个。有的从一大早开始,就动手自制蛴蟆灯。晚上他们高举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举行隆重的仪式,祈求河神赶走蛴蟆瘟神。年复一年,这祈求幸福健康,拜祭河神的习俗就这么一代代传承下来。当地方圆数十里的乡亲每到正月十四便举着蛴蟆灯,唱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的民谣,一起将蛴蟆送到河边,送走瘟神,祈福平安。这一习俗,应该是张献忠下令而得到贯彻执行的。

古人用于引燃的火种是艾草,因为艾草易燃,而且火力大。由于钻木取火之法很费劲,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把冰块削成椭圆形进行聚光,来点燃艾草更容易,人们把这种取火方式称作“冰台”。自商周时候起,冰台成为艾草的代名词。人们不仅在取火过程中应用艾绒,在保管火种以及火种迁移过程中也大量地采用了艾绒。

但到了端午节,艾草的正义叙事功能被突然放大,我以为还是地气上升,阳气回复所致。于是,端午节仿佛就是艾草上的一串露珠,在突然庄严的一天时间里,展开了它逶迤的水痕。因此四川有“端午百草是药”的说法。成都人在这天是一定要用陈艾、菖蒲等草药熬汤沐浴的。老成都有句民谚“端阳不洗艾,死后变妖怪”说的就是这个风俗。

而“挂陈艾”仪式,不见于明朝之前的本土记载,恰与张献忠屠川有关。1644年,大西军入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百姓望风而逃。那天正是五月端阳佳节,张献忠酒后在成都老营外闲逛,看到对面小山坡上有几个逃难者。他本是游戏人间的高手,于是仗着酒性准备玩一玩,跃马扬刀就追了上去。百姓们没命地逃,张献忠率先追上一个老妇。老妇腿脚不便,老眼昏花,背上背着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手上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黄虎的社会阅历精湛,看出了蹊跷,便收住了举起的大刀,吼道:“咄!老妇速速道来,为何背大的牵小的、背女的牵男的?”当时社会极为重男轻女,应该背男孩牵女孩才合常情,何况男孩还要比女孩小得多。

老妇吓得浑身乱抖,跌坐于地,把大女孩拉到身后,把小男孩揽进怀里,结结巴巴地说:“军爷有所不知,这大闺女是我邻家的女儿,双亲都被八大王杀了,这小男孩是我的亲生孙儿……”

就像遭遇一头凉水,黄虎的酒意立即醒了大半。玩的兴致没有了。他一眼看到老妇脚下有两窝野草,一窝是陈艾,一窝是菖蒲,便对老妇说:“我看你心好,饶你不死!快快回家,把这两窝草扯回去挂在门上,可保全家无虞!”说罢回身纵马而去。他对部下传下号令:见到门上挂了陈艾菖蒲的人家,不得侵犯,违令者斩!

老妇回到家里,立即把刚才死里逃生的故事告诉了四邻。消息很快传开,一时间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陈艾、菖蒲,不少家庭才免除了没顶之灾。时至今日,每逢端午节,四川广大城乡依然还保留着在门上挂陈艾、菖蒲的习俗。

讲究一些的人家,会用艾草结成草人或草狗,这叫“艾人”和“艾狗”。自然了,这与口语里的“爱人”“爱狗”并无任何联系。艾人、艾狗显然是地下判官钟馗的助手,在主人无法分身时,单独行使着天然的祛魅工作,就仿佛一个思想者以枭鸣的方式打开黑暗。

这个展示黄虎张献忠“仁义”的故事,在当时的成都、彭山、梓潼、南部、南充、罗江、广元以及川东、川南等地,均有大同小异的版本流传,流传的地域与大西军扫荡的巴蜀重合,足可以见并非虚构。比如德阳罗江的新盛镇又名“艾家坝”,大西军入川后蜀人逃的逃、死的死,而艾家坝的百姓却保住了性命,“艾家坝”由此得名,那天恰逢农历五月初五,于是端午节挂艾草逢凶化吉的做法便世代相传,并且有了当地村民是真正四川人后裔的说法。

至于黄虎与挂杨柳的逸闻,在巴蜀也流传甚广。四川、重庆至少有二十个县市有类似杨柳街的传说。故事结构与挂陈艾差不多,不同之处是,还有一首歌谣流传下来:“丁大嫂,回娘家,背起大娃牵小娃;张献忠,来盘查,知她心肠好,叫她把草挂,齐保平安四百家,还把铜钱发。”

张献忠的家乡为陕西定边县柳树涧堡,因涧内多植柳树而得名。有人说,陕北与外地最不一样的植物就是柳树了。柳树涧堡的沟里、坡上的柳树都是硬立枝直的,叉出的每根树干都直指蓝天,直的像长矛、像旗杆,没有一点弯曲,经过风吹雨打几十年也是倔强异常,屹立不倒。也许,柳树就是黄虎望乡的消息树。蜀地柳枝袅娜,似乎让他的虎胆也分泌出了几丝柔情……

生长在巴蜀地望的艾草,具有一种低伏的、顽强的、无法折断的德性。而且从质地上看,草与思所呈现的方式,具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灵犀之通。草以粗糙的身体,承载着比死亡还要缓慢的思,它纤弱得随时都可能被意外肢解和粉碎,接受不住托付的秘密。它在沉默里打开,然后又合上,续接上那些飘浮的、无根的、麋集的单字残词,用一种光的造像,呈现为思想之流上的一片花叶。

置身于西语里的帕斯卡尔从草叶上看到了思想的摇曳,置身于汉语中的人们,从草叶上看到的是趋吉避凶,这并不能证明谁就更睿智,大概也只是见智见仁的分野吧。只是,有时想起屈原在《离骚》里感叹:“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就不免从心里升起一股苦涩,就仿佛是满城飘摇的艾草味……

新闻推荐

郫都区检察院为公益诉讼安上引擎

本报讯(郫检宣记者郝飞)“刚才发现友爱镇存在乱堆乱放情况,可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这是昨(20)日郫都区检察院对接“大联...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端午节:演变中的风俗)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