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云全展示新型蜂箱。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4月25日泸定县樱桃节开幕,田坝乡木角村红雪山家庭农场主高祥英带着他的蜂蜜参展,一罐一斤装,卖120元。每年5-9月产蜜,11月就卖完了,这些是专门留下来的存货。高祥英一直觉得自己的养蜂事业发展得还行,但县农牧科技局局长陈宇建告诉他,蜜蜂品种选好的话,他的蜂蜜产量还能提高4倍。
无勾兑蜂蜜市场好
高祥英的父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便为村集体养蜂。有一年从邛崃来了两个专家住到他家,带来一种新蜂箱。“老式蜂箱里一片片的巢础(蜜蜂的房基)拿不出来,只能从外面看。”高祥英介绍,邛崃专家带来的蜂箱,巢础可以拿出来,哪些蜂生病了,蜂群大小合不合适,都能看见,并且容易人工调节了。”
如今的蜂箱在父辈基础上又有了改变。以前的蜂箱需要转运十多公里,必须开纱窗,多则有前后4个窗口。现在就近找蜜源,不须开纱窗了。
现在县科技局推广的蜂箱内设人造蜂巢,省了蜜蜂一半的精力。此外,为避免蜂群打架,一箱只养一群,一群7000-15000只不等。而高祥英坚持一箱两群的养殖:“我有技术可以把弱的调强,保证它们不打架。”
目前高祥英养了180箱蜂,每年5月便带着蜂到海拔2500米的山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和五倍子花。经过5个月的劳作,一箱产10斤蜜,1800斤不到两个月便销售一空。
陈宇建说,养蜂技术虽不是特别复杂,但也隔行如隔山,如非家传或专门去系统学习,普通村民较难掌握。目前消费者对无勾兑蜂蜜有需求,但市场打开了,货源怎么保证?有两个思路,一个通过养殖技术和蜂种改良,提高每箱蜂的产蜜量,二是向更多村民推广养蜂技术。
全盘规划养蜂产业
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村民张洪彬也养蜂,但不会分箱,加之蜜蜂品种为一般的中华中蜂,一箱蜂只产8-10斤蜂蜜。
通过对口帮扶支援单位——蒲江县政府的牵线搭桥,三千米甜蜂业公司与兴隆镇达成合作协议,在当地建养蜂基地,发展“贡嘎中蜂”养殖项目。该公司顾问兰云全介绍,这批中华中蜂由阿坝海拔1800米左右的母系与泸定海拔2200米的父系杂交出来。目前蜜蜂长势良好,抗病性强,且繁殖分群能力强,已从刚带来时的180群,扩繁到600群。根据以往经验,杂交蜂产蜜量比母系、父系高出20%左右,预计9月产蜜时,每箱产量能达40-50斤。
结合脱贫攻坚要求,泸定县农牧科技局免费提供了蜂箱、器具,中蜂由公司提供,收益按4:3:3的比例分成,其中蒲江县政府占4成,公司占3成,另外3成将作为村集体经济。
该模式先在18个村进行了试点,5月底前,将覆盖到全部36个村,5月初将着手培训。明年就从村集体扩展到贫困户个人。如果能按市场价卖出最好,卖不出的话,公司会以30元/斤的价格保底回收。
“泸定县产的蜂蜜,80%是依靠野生蜜源,高半山的蜜源植物无污染、品质高,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陈宇建介绍,但是就如同草原有载畜量,蜜源植物也有载蜂量。虽然兴隆镇人工种植了千亩樱桃花,全县樱桃、苹果基地也渐成规模,但养蜂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还需科学规划,不宜一窝蜂盲目上马。
去年,高祥英自费4800元做了蜂蜜的质检报告。“只检测了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8项指标的数据,全部做完要1万8千元,氨基酸一项就3600元。”但出于对自家蜂蜜的信心,高祥英把头像、电话都印在瓶子包装上,“下一步将带领村民一起养蜂,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帮助消费者认清我们的产品。”
新闻推荐
彭山区柑橘园采取绿色防控,引来不少游客赏花。特约通讯员刘树军摄编者按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优质柑橘生产区,为我国柑橘优势产业区。目前,全省柑橘栽培面积近500万亩,年产量已超过300万吨,居全...
蒲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