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邛崃新闻 > 正文

老篾匠绝活近黄昏 新创意成全老手艺

来源:成都晚报 2018-07-06 03:13   https://www.yybnet.net/

李伦正现场制作竹编成了新场古镇上的风景

□吴志维 文/图

背靠邛崃山脉,身处川西平原,上承茶马古道,依傍出阝江水路,这样的灵秀之地,千年来必定为农耕文明所眷顾。大邑的新场古镇,犹如点缀在川西坝子水墨山水画中的民居群落。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用最贴近川西坝子记忆的方式生活着。

附近山上取之不尽的翠竹,成全了心灵手巧且极富创造力的人们发挥聪明才智。新场古镇的木板门前,一根根的竹子被篾匠魔术般地制成古朴的农具和如今游客们喜欢的各种新鲜玩意儿。当地人习惯称竹编为篾活,称编织篾活的匠人为篾匠,新场古镇的上正街上,商家摆满了篾匠手工制作的琳琅满目的篾活,绵延相连,渐成一景,这原本就是一幅秀美的画卷。

李师傅的甑子底托当年卖到脱销

在上正街与猫市巷相接的路口,一位当地小有名气的篾匠已在此摆摊多年。他叫李伦正,66岁,祖上四代都是篾匠。祖传的篾活手艺维持着几代人的生计。编织四川特色的甑子底托是他家的独门绝活。甑子饭,如今在许多四川的传统餐馆中还能见到。它以入口香脆而长期受到口味挑剔的四川人的偏爱。在蜂窝煤炉和电饭煲普及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做甑子饭。老李一家编制的甑子底托当年一度卖到脱销,生意可想而知有多兴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这个篾匠世家的鼎盛时期。那时候,编一个甑子的托底能卖到五毛钱,一天编织十几个,收入六七元,在乡场上十分令人艳羡。

老李的家不在新场镇上,背后的门面是专门租来售卖篾活的,他只在新场的赶场天骑着自行车,搭着篾活的原料和半成品等材料来这里。往年来买甑子托底的顾客,通常会用一根篾条量好自家甑子的底部直径,拿着这根篾条来选购,老李会依照这个尺寸用篾条加工半成品的底托。老李也从木匠那里买来箍好的甑子半成品,配上自编的底托在这里售卖。隔壁有专门卖竹笋壳做成的甑子盖的,偏爱甑子饭的顾客,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原生态的“一站式服务”。

现在一个甑子底托可以卖到十二元,但是一天下来卖不了几个。甑子底托虽然是消耗品,但是家用至少可以用六七年,餐馆也要用一年多。以编织甑子底托见长的老李,靠着传统的篾活一个月收入数百元,远不如到城里打工来得容易。于是,老李的孩子不再继承祖传四代的篾匠手艺了,手艺面临失传。如今,李伦正照样不经意地向用惯了电饭煲的游客一展编织甑子底托的绝活,同时期待着甑子饭的铁杆粉丝的意外光顾。

与李师傅同样面临窘境的,还有世代手工制作甑子木桶的毛正清夫妇。相邻的他们,相互熟知,经常搭档,唇齿相依。毛正清说:做甑子是“夫妻活儿”,两口子拉锯要特别默契,但是一天下来平均做两个,除去原料成本,每个人的工钱只有50元。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在他们的记忆里,很多年前,新场附近的几个村子,八成的农户会制作类似甑子这样用木板箍成的容器。木桶、木盆、粪桶不一而足。当年这里村民的生活也较其他地方稍稍宽裕。附近的村里,还有专门用笋子壳制作甑子盖子的匠人。厨具的革命性变化,将这些老手艺推入历史,只留给我们渐行渐远的依稀背影。

杨师傅的新派竹编商机涌现

穿过清晨的薄雾,行走在新场古镇的石板街上,和街道两旁忙碌的居民一起迎接新的一天。上正街是新场古镇上多年来自发形成的竹编市场。几十年前,川西坝子能做篾活的人不少。自己编织家里晒谷物用的晒垫,几乎是每个成年男子的必修课。许多孩子的童年,就是躺在充满浓郁竹篾清香的晒垫上度过的。前行不远,上正街123号的铺子挂着“杨氏竹编”的招牌。店主杨水林正坐在竹椅上低头加工篾条。身旁伏着的爱犬“财来”,已对过往的游客和直指的镜头淡定自若。

慈竹,川西平原和丘陵常见的竹类,因盘根丛生,新旧密结,高低相倚,若老少相依,故名。慈竹高两丈许,内实而节疏,其形紧细,“性弱可以代藤用”,是竹编的理想材料。老杨在新场的后山上就有一片慈竹林。新场周围的乡村山林里,许多竹林都一个随主人的姓氏,世代归这家人伐竹挖笋。老杨通常选取一丛竹子中靠中间的竹子,因少受日晒,中间的竹子具有更好的韧性,更适宜编织加工。老杨用竹刀伐竹,选取长约一丈五的中间笔直均匀的部分,打捆扛回家中。

将竹子加工成粗细均匀的篾条,是篾匠手艺的关键。老杨一手握住竹刀,一手将篾条送向刀口方向,篾条迎刃而解,两手紧密配合,动作连贯。至此,天府画卷中的竹子,通过备料、对开、等分、劈开、劈薄、定宽、整篾等流程,化作各种规格的篾条,开始魔术般地被篾匠编织成各式用品。在新场周边的乡村,还有很多篾匠用他们熟练的井字编、风车编、斜纹编、人字编、自由编织法等手法,各显神通地将篾条编成传统的背篼、箢篼、漏筛、筲箕,并源源不断地贩往各地。和众多的传统篾匠比起来,杨水林有他秒杀游客的绝招——创意。

十几年前从附近的乡村搬到新场古镇上正街的老杨,一直在这里自编自售竹编用品。深谙市场法则的他,早就玩起了“私人定制”。这天,老杨要编一个竹编的暖水瓶的外壳。老杨说,竹编的暖水瓶壳很受怀旧的游客欢迎。有的甚至买回去并不加装瓶胆,直接用来插干花作为装饰品。暖水瓶壳的底部,是耐久的关键,需要特别牢固。老杨在内外各加了一层竹条,用竹钉固定。沿底部直径的方向,老杨用一根铁丝和竹块做了托底,以便支撑住将来装入的瓶胆。至此,一个竹编的暖水瓶外壳大功告成。它的售卖,将给老杨带来40元的回报。老杨说,他一天可以编5个。

老杨拿起一个一尺见方的方形漏筛,这是川西农民筛谷物的工具,应用广泛。但是在面对游客的时候,顶多只能赚取几位游客自拍的身影。通过观察思考和反复实践,老杨创作出新型的漏筛。尺寸大大缩减,用料全部采用美观度好的青篾,虽然用以往漏筛的编法编织,成品却浑身透出独有的灵气。粗狂的漏筛,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家家可用的水果篮,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这样一个漏筛,老杨说可以卖到80元。

自古“人声三里市,春夜一街灯”的新场古镇,如今为越来越多游客驻足。杨水林,不断从都市游客的需求中发现自己灵感的火花,用传统的工艺编织成能让现代人心动的新篾活。

新闻推荐

邛崃检察院座谈征求律师意见

本报讯(记者曾昌文)6月27日,邛崃市检察院召开征求律师意见和建议座谈会,听取该市5家律所9名律师对该院检察工作的意见和...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席永君的诗2018-07-04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老篾匠绝活近黄昏 新创意成全老手艺)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