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庞峰伟
12月14日清晨,邛崃固驿镇一处农业基地里,一个年轻的小伙儿正细心察看泥土里新发的百合嫩芽。小伙儿叫张驰,是个85后。大学毕业后,他北漂了两年,做过新媒体,也曾经拿过五六十万的年薪。如今,他却在邛崃乡村种植起药食两用百合,引来200多万元的风投,并带动周边农民致富。“这些嫩芽,也许就像我的理想,稚嫩,但充满希望。”张驰说。
为了理想,放弃50万年薪
“理想丰满农业”是张驰为公司取的名字。“理想”一词,或许能诠释张驰一些在外人看来有些疯狂的举动。
张驰出生于成都市温江区。在大二时,他便开始创业,“跟同学合伙开了一家广告策划公司,开始赚了一些钱,可惜后来又赔光了。”
2010年,张驰进入北京一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在微博风生水起时,他又进入一家传媒公司,专注于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的营销,服务的客户有沃尔沃、伊利、当当网等著名企业。“那时我做到客户经理了,年薪有五六十万。”张驰淡淡地说。
由于“想有与别人不一样的人生”,2012年末,张驰毅然回到家乡成都创业。“现在国家重视农业,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农业与新媒体结合肯定能闯出一片天空。”张驰对各类农业创业项目分析后,选择了种植药食两用百合。“百合夏季开花可观赏,秋季根能供药用或食用。”张驰认为,目前百合在沿海城市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前景应该不错。
扎根乡村,引来200万风投
张驰通过微博等途径,找来几个同样“野心勃勃”想大干一番的“战友”,他们中有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有中草药种植行业的技术骨干。
百合非常挑地,需要沙性强、保水保湿但又不易发生涝灾的土壤。他们寻找了几个月,最终把基地选在邛崃固驿镇临山村。“药食两用百合的单亩种植成本非常高,种植难度也大,仅靠几十万启动资金肯定不够。”张驰想到了吸引风投。过去做新媒体营销时,张驰做过不少项目规划书,这次创业,他做出来的规划书一样不含糊,投资方式中还注明了如果项目成功,投资方的资金会转为股份;如果失败,这些投资就算作借款。当张驰拿着这份项目规划书,与国内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长沟通两次后,便顺利拿到200多万元的风投。
锁定目标,卖出第一桶金
基地百合种植渐渐步入正轨。但如何把百合卖出去?他通过网络、微博搜寻,最后将目标锁定广西南宁一个农贸市场的大型批发商,“广西药食两用百合一半以上都是从他的渠道卖出去的。”通过电话达成合作意向后,张驰直接“打飞的”找了过去。
一般卖农产品的程序是:你先打多少钱给我做订金,我把货发给你,卖完以后,再按当时协议价格补我多少款。但张驰不走寻常路,他给出一个非常优惠的条件:确定一个意向价格后,先不用给押金,张驰公司直接把货发到南宁,然后由这个批发商看市场行情卖。卖价越高,批发商赚得越多;卖价低,批发商还是能拿到每斤一两元的利润,亏损部分由张驰公司承担。就这样,他赢得第一个批发商,也赚到百合种植的第一桶金——近10万元。
“但从第一批百合的整个情况来说,其实我们亏了100多万元。”张驰解释说,“投资方和我们看重的并不是第一年赚不赚钱,而是风险是否可控。长期看,我们这个项目肯定是值得期待的。”
目前,已经有5户村民加入到张驰公司的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
今年60岁的临山村村民廖老汉就是其中之一。廖老汉说,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个人。今年,他加入了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家里近3亩地全种上药食两用百合。“种子由小张公司免费提供,我们只负责种植,有问题就问他们。等明年卖出去后,能收入3万多元。”
一年多来,百合种植基地的百合品种已有十几个,规模已达100多亩。“我们计划明年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亩。”张驰说,他们还想把基地变成百合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并引进更多投资来建厂做深加工。“我们希望能跟更多农民签合同。”
①种植基地的百合花。
②收获的百合根。
③花开时节,基地的喜人景象。
④初冬,张驰检查新出的小苗。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西部核心增长的旅游生产力在成都谱写发展转型升级的新篇章中,旅游业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期。“由粗放向集约转,由规模扩张向规模效益转,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三个“转...
温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温江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