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傍晚7点,位于成都西部温江的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依然闪烁着灯光,忙碌了一天的务工者正在自己的文化天地点燃“精神之光”。城镇化进程中,外来务工者、留守儿童、新市民等群体备受关注。如何让他们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四川正在试解此题。
□本报记者 李思忆
暖心
均等化让文化同享
“白天上班,下午下班后聊天、打牌,9点左右上床睡觉。”在新都区成都华龙家具装饰有限公司上班的河南务工者张小全,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去年在产业园区内免费向工友们开放的成都首家“青工文化驿站”,改变了他的作息。
3月5日,记者在新都区青工文化驿站了解到,成都市文化局已将该“驿站”纳入公共文化建设。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驿站”内,图书馆、电影院、健身房等一应俱全,方便园区各企业职工前来免费开展文体活动。
让每个人都享受同等的文化成果,这是四川省公共文化建设的均等化目标。成都的高新区、郫县、温江区也先后建立起了5个“青工文化驿站”,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而德阳,则将目标锁定于文化院坝。今年6月前将建成100余个文化院坝,形成“一院一坝一品牌”的农村文化氛围。
贴心
文化服务有标配
在宜宾江安县,文化有着自己的“标配”。主体建筑为300平方米,建筑式样为一楼一底,内设办公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室、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和多功能活动厅等“四室一厅”。
宜宾市江安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刘学华说,这个配置,是从实践教训中总结出来的。2007年,江安县的4个乡镇开始尝试建自己的文化站。当时由于没有经验,新文化站和群众文化需求出现了不“般配”。比如,大井乡在选址上离住家户太远,文化氛围弱。其他几个将文化站建在了政府大院,“要办公,又要满足老百姓的唱歌跳舞,怎么办?”
阵地配好了,还要有自己的特色。宜宾市江安县文广新旅局局长刘生敏说:“为了凸显地域特色,文化站均采用川南民居建筑风格,让群众一看就知道是文化站。”
而标准化不仅对场地有要求,还对场地设施、服务时间等有硬性规定,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不打折。2009年,成都市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就达到了全市覆盖;在绵阳,群众文艺培训课时已纳入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绩效考评标准。
今年,四川省还将完善公共文化绩效考评机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
热心
社会力量共参与
3月的第一个周末,刚开学没多久的成都郫县安靖喜阳阳舞蹈艺术培训学校门口排起了长队。去年9月,这所民营学校入选郫县市民文化艺术公益培训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免费对农民工子女进行艺术培训。“我们开设的免费市民文化艺术培训课程一直很抢手,尤其是少儿培训。”郫县文化馆馆长熊娟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艺术培训,文化馆将市民文化艺术培训的课堂向外延伸,吸纳热心公益的民营艺术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喜阳阳”就是示范点之一。
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样的实践并不局限于成都。在资阳,有以企业冠名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芦山地震灾区,省级非遗芦山花灯的重生得到了民间资金注入;在眉山丹棱县桂花村,由农民王作平自己掏腰包办起来的“文化大院”成了村里人的“文化会客厅”。
新闻推荐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鱼凫路社区战备渠北路81号,原本是一个普通茶馆,如今有一个新名字——“红柳·杜孃孃开心聊吧”。聊吧开张2个月,在当地打工的高志昆已经成了这里的常客,“每个星期四,都有上面的...
温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温江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