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本报记者 黄英 刘莉
56岁的颜学梅“档期”很满,住在城里的老伙伴们要约她耍,还要“排班”。
作为成都心家园社工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她每天的安排都跟志愿服务相关。给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做清洁、环保行动、“自然体验”游戏、唱歌会……
在涌泉街道,或专业或“草根”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涌泉打算,要给现有的20多家社会组织找个“家”——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
什么是枢纽型社会组织?它能起到什么作用?
社会组织入驻社区
几年前,颜学梅还曾是个“宅婆婆”。2008年,她搬到了当时成都市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温江区涌泉街道瑞泉馨城社区。环境的变化让颜学梅过起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买菜做饭、接送孙女上下学。“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乱扔垃圾、邻里不和等事情时有发生。”涌泉街道办副主任罗江芸说,街道希望通过社会组织的介入,来帮助居民融入新环境,化解各种矛盾。
成都心家园社工服务中心的到来,改变了颜学梅们的生活。“主要是给老年居民‘找事做\’,引导他们成为志愿者,相互帮助、交流。”项目负责人李清华介绍,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这些小区志愿者们找到了“快乐”。
据统计,或专业或“草根”的社会组织在涌泉蓬勃发展,目前已经达到23家。不过,当地政府发现了新问题:“一方面,服务内容重叠、交叉,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各个组织各自为政,又存在服务空白。”
凤凰社区几乎全是商业楼盘,几乎没有像样的社会组织入驻;而且,由于组织间缺乏常态的协调机制,社会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涌泉街道认为,政府直接管理各个社会组织,还存在“不专业”管“专业”的矛盾。
让“专业”去管理“专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涌泉街道的思路是,以当地比较成熟的一个专业社工项目“公益银行”为落地实体,注册“滴水涌泉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往下分支出七个不同服务类型的“枢纽”,去指导、带动、管理其他社会公益服务组织的发展,同时共同整合社会资源。
这七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几乎涵盖了居民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已经邀请中国社工协会帮助编写三年总体规划。”相关负责人透露,涌泉的目标是,建立起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多元化社会组织体系,形成规范有效的社区社会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建成一支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具有涌泉特点的社会工作模式。
按照计划,枢纽搭建将从居家养老做起。李清华的任务是,将瑞泉馨城的探索首先延伸到凤凰社区,打造一个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的“暖心凤凰人”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和培训。
同时推进的还有志愿者培育计划,当地已推出“水滴计划”,分别建立以高校的大学生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绿水滴”;以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的志愿服务队——“红水滴”;以本土志愿者为主的志愿服务队——“蓝水滴”。他们希望将志愿者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整合起来,汇聚滴水之力,共建公益涌泉。
新闻推荐
——社会组织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中)经过近一个月的辛苦工作,6月30日,梁礼洪和她的团队已初步完成了对温江区涌泉街道辖区特殊困难家庭、老人、妇女、残疾人等人群的需求评估,这标志着他们承担的“润...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