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莉
这几天,温江区涌泉街道洪江村的村支部书记杨春庆手机“很忙”,不少在当地做生意的老板纷纷致电,要求提供“赞助”:重阳节将至,他们想出钱为老人们“摆酒碗”、搞文艺演出,再送上小礼物。
洪江村共有1400多名村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00多名。这几年,村里不断创新农村养老机制,倡导敬老孝亲文化,既让村里的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更融洽了干群关系,营造出和谐的发展环境。
从老人入手 打开发展的“结”
在遍地是花木的温江区,洪江村有点特别,因为地理位置较偏,道路条件较差,村民主要靠种庄稼为生,整个村的发展都比较缓慢。几年前,杨春庆刚到洪江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时,发现村里的账上没有钱,“还欠了20多万外账。”
更让人头痛的是,村民们对干部意见很大,对村上事务也不关心,一来就给了杨春庆一个“下马威”——召集开村民大会,人来得稀稀拉拉,只好草草收场。当时,正值议事会换届选举,有极端的村民撕了选票:“反正都是干部说了算,我又得不到好处!”
抓“主要矛盾”,杨春庆寻思着,一是要修路搞产业,二是要创新社会管理,从老人入手,打开村子发展的“结”。“老年人常年在村里,能够及时向他们宣讲政策,他们在家里的地位比较高,对年轻人有带动效应。”
2011年重阳节,村里第一次为所有老人摆起了“酒碗”,春节还为每位老人发了5斤菜油。杨春庆原来也做过生意,他找到村里的“伙伴”共同募集了一些钱,具体开支则请村上德高望重的两位老人管理,向村民公开。
这件事虽然小,但在习惯了人情社会规则的村民们看来,新的干部班子和原来“不一样”,他们的态度也稍有了转变。
服务打动老人心 村里发展更和谐
摆一次“酒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村里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两委干部都是志愿者成员,还吸纳了村里一些年轻人。
每个周末,志愿者们都轮流探望村里的五保老人、困难老人等,帮忙煮饭、收拾屋子、聊天谈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五保老人庞富林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村里把这个情况反馈到街道、区民政局,三方筹资帮老人在原址重建了一套新房,老人高兴得拉住干部们的手不放。
“志愿者们给老人们带去各种信息,比如区上的政策、村里的工作计划等。”杨春庆说,等到晚上年轻人回到家,老人们就成了“宣传员”。有了村民的理解,村上使用公服资金更顺手了,一条条路修了起来;去年议事会换届选举也顺利完成。
看到老人们得到细心照顾,村里一些做生意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和村上联系,希望能出钱支持做更多的事情。去年,村里把一块荒废的空地清理出来,建起了孝老爱亲的文化廊;今年,村上又与当地一家私人诊所达成协议,村里出资增添一些设备,诊所则为全村老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日常的免费体检。
最近,洪江村还通过公益创投的方式申报到一笔资金,建起了第一所居家养老中心,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可自动起降的床铺,热水器冰箱俱全,还引入了专业社工,“将开展集体生日、心理辅导、交友联谊等活动。”社工费虹说,目的是调动老人们的积极性,形成自治、互助的氛围,还要引导老人们老有所为,参与村里的发展与管理。
新闻推荐
中国成都,温江区。11月7日—9日,2014年中国马术节再次如约而至。本届马术节以“和谐、健康、畅享”为主题,多场精品赛事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将轮番上演,上百名马术高手将在成都市温江区一展身手。回首来...
温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温江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