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成都市2015年妇幼健康技能大赛落下帷幕。这次大赛分为围产保健项目和计划生育项目等两个参赛单元,全市共有54支代表队参加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派出的2名参赛医生,分别夺得围产保健项目的个人一等奖和计划生育项目二等奖,医院还荣获团体一等奖。
就在去年,同样的比赛,市五医院派出4人参加,1人获得个人二等奖,2人获得个人三等奖,医院荣获团体二等奖。
在强手如林的参赛团队中两次都获奖,且今年跃居个人和团体第一,是备战训练的结果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答案其实隐藏在背后。
市五医院地处温江,是成都西部地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成都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中心,也是成都西部片区的产科急救中心。因为所处的地位,向该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他们用技术实力在为广大孕产妇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障,而在比赛中夺魁,正是对他们技术实力的印证。
能担负急救重任
必须要有强劲的实力
10月21日,星期三,韩倩和彭晓梅两名医生轮休。即便如此,两人仍然同时在上班时间出现在市五医院妇产科病房,在查完房、向同组的其他医生交代完病人的情况后才离开。“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无论什么假期,必须要到病房看看自己的病人,向值班的医生交代具体治疗事宜。为了保障病人安全,医生之间必须实现无缝对接。”韩倩说。
他们两人是市五医院这次派出参加妇幼健康技能比赛的选手,韩倩夺得围产保健项目个人第一名,彭晓梅获得计划生育项目个人第二名。韩倩是第二次参赛,就在去年,她夺得围产保健项目个人第二名。
两次参加全市妇幼健康技能大赛且都取得不俗名次的韩倩说:“比赛是对平时临床技能的一次检验,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可能暴露出一些不规范细节,作为评委的专家也会在现场操作完后给予纠正,有利于我们规范化操作技术的提升。”她说,比赛的内容都是基本操作技能,是最基础的,“如果连基础操作都不规范,遇到大的抢救可想而知。”
抓基础、抓规范,这是市五医院妇产科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正是这种严苛的要求,铸就了医生扎实的基本功,让医生的成长和科室的实力得以迅速提升。
数据显示,在温江区,一年出生的新生儿有5000多名,而在市五医院妇产科出生的就有3000多名,占了总数的一半以上。
广大孕产妇愿意选择在市五医院生产,除了它是三甲综合性医院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该院妇产科是四川省的重点专科,而市五医院被确定为成都市西部片区的产科急救中心,加上该院重症医学科是四川省重点专科,危重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更能够得到保障。
市五医院副院长李卫东曾两次带队参加全市妇幼健康技能大赛,在现场,医生比赛时他会感到紧张,这紧张不光是竞争激烈造成的,也不是仅仅为了荣誉,而是暗藏在竞争背后的东西,“我们作为成都西部产科急救中心,如果名次不好,就需要反思,只有好名次能匹配‘产科急救中心\’这个地位。”他说,能担负急救重任,必须要有强劲的实力。
多科协作抢救模式
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韩倩是2003年到市五医院妇产科参加工作的,她至今能够清晰地记得当时训练的细节,“外科的基本功就是缝合、打结、止血,为了练好打结,我用一根细绳反复在笔筒上打,笔筒很轻,在打结的时候要保证它不动,就这样反复训练,一有空就在做。”其实,妇产科每个医生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规范化操作的业务训练是门常规课,病案讨论也是门常规课,任何一个病案讨论,全科室人员必须参与:哪些地方处理得当?哪些地方还不够规范?如何做得更好等等,都要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中,前沿技术和一些被修订的规范也被纳入进来,及时传递给临床医生。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早在10年前,为了充分保障高危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市五医院开创性地采用了多科协作的抢救模式,将重症医学科(ICU)、麻醉科、血液科、心内科、呼吸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专家都纳入到协作名单中来进行及时调配,“那时还没有‘多学科协作\’这个概念,但不同专业的有效配合,为危急重症患者的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这一方法很快就成为一种产科急救的新模式,受到业界关注的同时,开始被成都乃至四川各医院效仿,为营救孕产妇生命产生了极大的助推力。后来市五医院成为成都西部片区的产科急救中心,该模式的运用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是多科协作机制,在市五医院,还有产科急救联动机制,各部门分工协作,职责明确。一旦接到产科急救电话,医院立即启动产科急救应急预案,由医务科组织协调,作为多科协作部门的妇产科、急诊科、ICU、血液科、麻醉科等相关专家迅速出动,10分钟内集合完毕,赶赴危重产妇所在医院完成产科急救任务。
该院作为成温邛片区产科急救单位,在多次产科急救中表现突出,成功抢救了数百名危重产妇,该院4名妇产科专家、3名重症医学科专家和2名血液科专家长期作为成都市产科急救小组成员,协助完成各项市级产科急救任务。
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100%
印证“中心”实力
在前不久成都市举办的妇幼健康技能大赛中,彭晓梅参赛的是计划生育项目,并获得个人二等奖,“虽然我参加的是这个项目,但平时所做的并非仅仅这个项目。这是我们基础工作的一部分而已,平时同样要参加病人的治疗和抢救。”她说,前不久,她主管的一名产妇,就是通过惊心动魄的抢救得以起死回生。
这是一名年仅23岁的崇州市产妇,怀孕37周。10月4日那天,她在家突然发生抽搐,感到异常难受,家人立即将她送往崇州市妇幼保健院。抵达医院后,医生一检查,发现她的血压处于一种高血压临界状态,属于典型的妊娠子痫。这是一种危险的孕晚期病症,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引起脑出血,从而引发生命危险。
崇州市妇幼保健院立即通知成都市五医院,请求专家支援,对孕妇进行抢救。那天,主任医师吴继蓉接到指派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乘坐医院救护车赶赴崇州市妇幼保健院。在她的帮助下,孕妇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并顺利实施了剖宫产。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救护车将产妇转至市五医院,进入ICU进行严密监护,4天后病情平稳,才转入妇产科普通病房。事后产妇家属对医院及专家报以感激之情,“如果不是市五医院的妇产科专家助阵抢救,我们怎么也不放心,吴主任让我们吃了颗定心丸,谢谢吴主任,谢谢医院!”
然而,作为成温邛片区产科急救单位,这仅仅是市五医院参与抢救的孕产妇之一,类似的抢救、甚至更加惊心动魄的抢救经常都会发生。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市五医院组织院内危急重症抢救及讨论共66次,组织产科急救87人次,专家出诊66次,转诊病人9人,产妇死亡0人,抢救成功率100%。而截至2015年9月,该院共抢救危重产妇155例,专家出诊75人次,院内抢救危重病人77例,转诊病人(专家出诊后接回该院)17例,最大限度保障了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
这组数据,再次印证了市五医院作为成都西部片区产科急救中心的强大实力。
“晨笛式网压缝合止血术”
营救动力下的发明
市五医院副院长李卫东说,医院妇产科之所以实力很强,不仅靠的是全院和科室的团队协作,更要靠的是专家们的临床思维,“为了营救生命,保障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专家们要动很多脑筋,就是因为勤动脑筋,让新的发明创造在我院诞生。”
李卫东所说的发明创造,是指该院妇产科专家王晨笛的“晨笛式网压缝合止血术”,目前,通过这一发明,该院已经成功挽救了20余名大出血产妇的生命。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
众所周知,在产科界,常常会遇到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的大出血患者,在无法止血的情况下,为了保全产妇生命,医生不得不作出切除子宫的决定。
王晨笛是一名有着20多年妇产科经验的专家,她曾参与抢救的危重孕产妇已经无法计数。通常情况下,遇到子宫收缩乏力而大出血的产妇,医生会采取注射抗凝剂、填塞纱布、按摩子宫、输血等救治手段,在这些手段失效后,意味着产妇将失去子宫了。但产妇往往都是年轻的,失去子宫将对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打击。如何才能尽量保全产妇子宫?在多年的抢救经历中,经过反复思考和总结,王晨笛发明了一种“网压式缝合止血术”。
医生韩倩解释说,产妇在发生大出血后子宫会因充血而膨胀,压迫能够促进止血。“网压式缝合止血术”就是压迫子宫的一种手段:医生采用网状式缝合,将整个子宫“捆”起来,避免膨胀带来更大出血,帮助子宫收缩,从而起到止血的效果。“王主任的这一方法在我们科已经用了近3年,效果非常明显。”
王晨笛的这一发明通过了国家实用技术专利的审核,3个月前,她拿到了专利证书,并以她的名字命名为“晨笛网压式缝合止血术”。不仅如此,去年,市五医院就该技术成功申请了一项成都市科研课题,今年又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的科研课题。副院长李卫东说:“我们将逐步向产科界、特别是基层医院推广‘晨笛网压式缝合止血术\’,在基层,没有球囊压迫等相对高端的技术,而网压式缝合止血术则是最经济实惠、最能够掌握的技术。”
去年,市五医院副院长李卫东、专家王晨笛、刘颖被评为成都市产科急救先进个人,而医院则连续多年被评为产科急救先进单位,今年在全市妇幼健康技能比赛中又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和个人二等奖,但李卫东说:“获得荣誉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荣誉,让我们更加认清了肩上所承担的重任。生命大于天,我们会持续努力,为保障成都西部地区孕产妇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新闻推荐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选树和宣传“勤廉兼优”典型集体和典型个人推荐对象公示
根据市委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选树和宣传身边“勤廉兼优”先进典型有关安排,经层层推荐评选,拟确定武侯区赴白玉县援藏支教队等11个单位、姚庆英等10名个人为成都市“勤廉兼优”典型推荐对象,现...
温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温江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