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在劳动系统的坚守,让他成为了单位名副其实的“老人”,人人看到他都会亲切地叫一声石老师。
三十年搭建劳资连心桥,让他成为了温江区群众解决劳动争议想到的“第一人”,遇到问题找到他就算把事情解决了一半。
他就是石丛华,现在,他已经是温江区人社局咨询、调解劳动争议的一张“王牌”,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石老师工作室”,作为群众诉求的绿色通道。
身患重疾不忘工作
病好即“请愿”回到仲裁一线
“现在回过头来算,在劳动系统不知不觉已经干了30多年了,我其实感觉没那么长。”数十年来石丛华对岗位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离不了了。”确实如此,在一般人看来,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线面对的是各种突发情况,情绪激动的群众,处理方式不当很容易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被动局面,工作压力很大。可石丛华却是“请愿”再回到这个岗位。
原来,2008年因为肺部严重疾病,石丛华退下来过,但闲不住的他还是不能静心养病,不能到一线,那就做后勤保障。“当时就想着病好了一定要回去。”被问及原因,石丛华只是说那个岗位自己工作熟,经验多,可以帮到忙。
于是,身体才刚恢复的石丛华就直接找领导,要求到劳动仲裁一线服务群众。“回到原来的岗位,没得其他什么感觉,就是习惯。”在石丛华心里,这种习惯就是能在群众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侵犯时,伸出援助之手;就是让群众的诉求能够最快地得到妥善解决后心里的高兴劲儿……
正因如此,石丛华成为了劳动系统领域的“大忙人”,同事有拿不准的问他,群众有咨询的也找他。
成立“石老师工作室”
架起一座“劳资连心桥”
“劳动仲裁不仅仅是刚性的,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更多需要的是温情。”石丛华用“温情”二字诠释了调解劳动争议应有的服务精神。正是基于这两个字,温江区人社局结合石丛华业务知识丰富、协调能力强的特长,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石老师工作室”,专门从事劳动争议的咨询和调解工作。
石丛华告诉我们,最初工作室仅仅是一个群众接待室,类似于群众反映诉求的一个“绿色通道”。后来,慢慢成为了一个集上访、协调、解决为一体的专门咨询、解决劳动争议的机构。“我们都把工作室叫做‘劳资连心桥\’,通过这座‘桥\’,群众的诉求更加畅通了,矛盾纠纷化解也更加及时了。”石丛华告诉我们。
在石丛华看来,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纠纷要越早处理越好。“不能拖,最好是在街办、社区就能提前介入,把问题弄清楚,调解好。”于是,在区本级调解工作之外,指导基层调解,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也是石丛华的一个工作重点。每月他都要定期到镇街调研和指导,宣传相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与基层调解工作人员交流调解处理劳动纠纷的经验,解答工作人员的疑难问题,收集记录典型疑难案例。
本报记者 徐璨
新闻推荐
本报讯(习修鹏记者李颖)总投资10亿元,11个创新项目落户成都医学城。昨日上午,成都医学城与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进行项目签约。同时,温江区人民政府与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