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首次跻身副省级城市三甲
□本报记者 张守帅 刘莉
对照201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说成绩,更说差距。1月10日,成都市委举行2013年经济工作会,发展迫切感贯穿始终。
不久前,省委提出未来四川要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在全省经济格局均衡化调整中,成都如何对标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担当“首位城市”之责?
转型:产业地图现“新亮点”
增速仍然可观。2011年,成都经济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与杭州相差200亿元;到2012年前三季度,成都完成生产总值6001.9亿元,已反超杭州近500亿元。尽管2012年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尚未公布,但成都有望首次跻身副省级城市三甲。
有动力,也不乏压力。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600亿元。“实现成都向‘第一方阵\’跨越,制造业必须加快向高新、高端、高效转型。”成都市经信委主任何礼说,针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缺失,成都已编制相应发展目录,制定出技术路线图,推动成都“制造”向“智造”转变。
新都区或将一鸣惊人,成为产业成都上的新亮点。据悉,该区依托西南石油大学,将成功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尤其是页岩气的开发、传输和利用。
加速:既要“开放”也要“升级”
尽管受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欧债危机影响,引资难度增大,但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的先后召开,仍然带给成都“投资上门”的重大机遇。
作为会前冲刺,成都正加快“六大工程”和“一轴三节点”重点提升工程,寄望借力两大活动,将世界500强在蓉落户数量突破250个。
“全域开放”带来的投资热潮也席卷成都,向以投资“苛刻”著称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三圈层。2011年蒲江县引进三圈层的首个境外500强制造类企业——德国博世集团,一年下来,不仅博世印务完成年产值5000万元,博世集团还在当地投资了又一个电动工具制造项目。
此外,推动外资企业落户方式“升级”也提上日程。“成都有外资企业5400余家,近半成是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成都市工商局局长杨洪举认为,引导这些办事处改设公司,更有利于挖掘成都发展潜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突破:城乡一体化“更上层楼”
加快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不能离开产业支撑。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张宁生提出,“新农村建设,要向‘产村\’要效益。”
这也可以看做成都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级实验区,成都提出今年要“摸索经验、开辟新路、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推动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保障农民的完整财产权、自由流转权和自由交易权。二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明确支持农民带产权进城,争取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健全户籍和居住一元化管理体制。
此外,发展民营经济,也成为成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非禁即入、设障必纠”原则,下决心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去年12月底,成都奔赴深圳针对民营企业开展招商,可以看做是这一转变的风向标。
新闻推荐
10版城市更新蓝图中涌动生机成华区:三条“北改”路径并举11版产业跨越调迁中厚积薄发新都区:举全区之力亮“北改”新名片12版民本情怀细节中彰显力量青白江区:千亿现代服务业扬帆起航□本报记者颜婧...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