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以《成都“北改”:破解综合性城市改造难题》为题,整版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成都市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北改”工程启动两年多来的有益探索,文章认为“面对庞大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工程,成都破除了诸多难题,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和成效”,如今的城北已面目一新。
“‘北改\’以四态合一的理念对旧城进行改造,不仅以人为本,切实改善了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破解城区二元结构,对产业进行了升级。”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阎星认为,“旧城改造是各地都面临的难题,而‘北改\’这种有机改造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新市场停车方便、物流便捷,旧市场根本没法比。”于峰在成都国际商贸城3区做箱包生意,之前他在火车北站市场干了近十年。新商位面积扩大1倍,又从浙江引进了几个新品牌,他准备依托这里把生意做大。
而近日,部分选择异地安置的曹家巷居民住进了泉水人家等小区的新房,实现了安居梦。其他选择原地返迁的居民正在幸福地等待,曹家巷棚户区原址上耸立起一栋栋新大楼……
2012年2月5日,成都市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北改”工程正式启动,经过两年的改造,如今的城北已面目一新。
成都“北改”工程规划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涉及金牛、成华、新都三个区。据初步统计,“北改”工程项目约360个,总投资约3300亿元。
面对庞大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工程,成都破除了诸多难题,取得了多方面的经验和成效。
■城北短板
对成都北部城区的改造诉求最早来自民间———近年来,针对北部城区的交通拥堵、居民住房拥挤、卫生脏乱差等状况,不断有市民向政府表达强烈渴望整改的诉求。
成都的北部城区涉及到金牛、成华两个区,以及成都铁路局和多个综合市场等,情况十分复杂。尽管政府部门多次进行专项整治,但一直未有根本性改变。
2011年成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西部第一,同时提出了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而此时,在成都市的东南西北四个片区中,城北片区产业结构低端、存在低洼棚户区等,显然是成都发展的短板,城市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
为打破城市二元结构,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2012年2月5日,“北改”工程正式启动。“北改”工程是成都市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其目的是把城北打造成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还城北市民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
成都市首先抽调了包括城建、司法等多个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形成市北改办,对城北的各项改造进行统一协调和任务的划拨与监督。为配合“北改”的顺利推进,成都市政府还通过动议,使得市属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支持“北改”。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交大路、解放北路、金牛大道率先完成路面整治,成为北部城区重要的出入城通道;黄忠大道段、昭觉寺横街段建设完成,中环全面形成通车能力。金芙蓉大道、蜀龙路五期以及熊猫大道全面通车。
■商贸“关、调、迁”
以荷花池、五块石等为主的城北市场,对成都的经济发展曾起到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增幅明显减缓,产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如何通过“北改”,探索在符合现代商贸业发展的大形势下,更好地释放城北的商业价值,是摆在成都面前的一个课题。
在“北改”中,成都提出了“有机改造”。
成都提出,调结构是实现产业城北的首要之选。成都制定了《“北改”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北改”片区产业布局规划》,规划了12个产业集聚区,引导优势服务业集聚发展,形成以现代商贸业为核心,以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旅游休闲和金融服务为支撑的“1+5”现代服务业体系。产业调整升级则主要采用关闭转移、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3种方式。
荷花池市场有34家细分市场,改造荷花池市场的可行方案之一便是调迁———将该市场调出主城区,另择区域对商家重新安置。方案之二就是对一些小市场进行彻底关闭,或者帮助一些商家就地转型,形成城区内的总部群,发展以展示贸易为主的现代电子商贸服务业。截至目前,荷花池市场有1/5的商铺外迁。
成都市北改办有关负责人认为,在成都市打造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已经不能如过去那样强制介入,而应该以市场化为主导,通过政策调迁,引导商家自主搬迁,以减少其中矛盾。
为很好地承接荷花池市场,市北改办和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有关方面进行商谈,引入义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新都区修建“国际商贸城”,承接荷花池市场的部分商家。
在涉及民营企业的利益诉求时,成都的做法是增加政策吸引力,并通过红利递减原则提出“早改早受益”方式。
■打造科技型新产业园
城北的商贸改造,绝非只是对原有粗放型市场进行升级,成都市还在城北规划了另几个更具未来竞争力的产业园区———西部地理信息产业园区、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等。
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中铁二局、成都铁路局等科研院所和铁路部门均在金牛区辖区内,轨道交通产业链相对完善,由此有了构建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的基础。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项目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打造,总投资20亿元,首期占地500亩,是全球首座综合性轨道交通产业园,明年底将正式成型,中铁二院下属的智能交通设计研究院即将入驻。
金牛区还建立了西部地理信息产业园,项目占地300亩,将在3年内力争完成投资50亿元,引进各类地理信息企业80~100家,目前国内龙头企业四维图新等已签约进驻。
城北明确了“打造以现代商贸业为支柱的产业城北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主体功能区”的目标,规划以“北改”区域现有传统商贸流通业为发展基础,加快商贸产业结构调整和业态升级,完善现代商贸体系,实现商贸、科技、金融、文化融合发展。
预计到2016年,“北改”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1600亿元。
■旧城改造难题
旧城改造由于直接涉及到老百姓的生活,其改造方式一直是各个地方政府处置的难题。
成都北城存在着诸多产权形态,一是如铁路系统和大型国有企业在改制时遗留的集体宿舍,二是城中村,三是居民自住搭建形成多年的棚户区。改造看似简单,但实则困难重重。
如何“改”,成都曾摸索了很多年。以金牛区曹家巷一二街坊棚户区改造项目为例,2002年以来,成都就该片区改造问题多次专题研究,华西集团也多次着手进行自主改造,但都因利益难以协调,无法启动实施。一是公房关系复杂,二是居民诉求不一,三是整合单位较多,更为重要的是旧城改造的资金缺口。
由于该区域征地拆迁时间跨度较长、安置补偿政策更替较多等因素影响,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难点问题相互交织、合理诉求与无理取闹相互叠加、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相互纠集,这一度延缓了该片区的更新改造进程。
■曹家巷改造新模式
“北改”工程中实施了模拟拆迁,并进行了改变。在政府公布拟拆迁公告后,自治改造附条件搬迁签约期限为100日,若签约率达到100%则项目启动,不足100%则项目中止,避免因项目延误增加资金成本。
成都提出了一种新模式,即通过发挥基层民主的自主性,用基层民主自治破解二元结构,把政府角色从传统主导形态解放出来,把政府行政性改造手段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让老百姓自己决定去留。
曹家巷自改委由此产生。曹家巷的63栋居民楼产生63个代表,再推举了13个人担任自改委,“自改委”代表全体住户议事、代表全体住户进言。从成立之日起,“自改委”就全程参与项目摸底调查、民意收集、政策宣传和规划设计、签约搬迁等一揽子事宜,“改不改由群众说了算”。
同时,金牛区通过与华西集团反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共同成立自治改造协调服务指挥部,协助“自改委”做好规划政策、跟踪服务、监督指导等工作。最终,十年拆不动的曹家巷得以顺利改造。
市北改办后来评价称:“有了群众力量做支撑后,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自改委在拆迁谈判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成都方面希望,对曹家巷改造的规则进行标准化的制定,向全区推广。同时记者注意到,曹家巷的改造模式,是社会治理和基层民主的一个成功实践。
■城市文态生态并举
在成都市的“北改”工程中,还包括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与文化传统的恢复。来自成都市文化局的消息称,目前已经对“北改”区域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研究分类,编制了《“北改”区域文态建设遗产保护利用方案》和《“北改”区域文态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意见》,如修建凤凰山旅游区,打造驷马桥、天回镇等历史遗迹,重新发掘文化元素。
驷马桥是汉代文化在成都的集中体现,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浪漫爱情的寄托,同时也是蜀道起点。成都希望通过对驷马桥的景观打造,树立城北入城标志,成为成都汉代文化集中展示区。驷马桥的打造,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驷马桥本身;二是桥旁河道临街绿地。驷马桥改造后,将在成都形成南有天府立交,北有驷马桥的城市景观新格局。
天回镇的历史则更悠久,唐“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逃到蜀地避难,返回经此,故得“天回”之名。天回镇作为成都市北门第一重镇,川西文化、川西建筑、古镇风貌在这里传承延续多年。天回镇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在规划中将结合环城湿地打造,做到“文态、形态、生态、业态”四态合一。在文态上做到乡土缩影,原真生活;在形态上做到灰黑瓦房,青石街巷;在生态上做到老街小巷,绿树掩映;在业态上做到民俗体验,传统生活。
(原载《21世纪经济报道》4月4日19版)
新闻推荐
人民日报关注成都创新体制机制,统筹破解“三农”问题 大都市农业有干头
在城市日益扩张、土地逐渐稀缺的今天,大城市的近郊还要不要发展农业?怎样发展?离城市越来越近的农村、农民又将如何定位?作为常住人口超过1400万的西部中心城市,也是省会城市中唯一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