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金牛、成华、新都梳理确定的“北改”项目,今年三个区计划实施600余个,计划投资690多亿。
成都商报记者
赵素冰 谢佳君 韩利
肖刚 刘友莉 王楠
力争2020年形成地铁“基本网”,交通开启“全域互联互通”时代……
交通先行
成效越发显著
成都正成为“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
在“交通先行”战略推动下,成都距离这样一种理想的交通状况越来越近: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或游客汇聚成都,随后借助成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迅速抵达各个工业园区、抵达各个景区;越来越多的“成都造”几乎是前一天才出厂,第二天就能摆上全球的货架。
今年,成都又有5条地铁线即将开工,力争在2020年形成地铁“基本网”;年内,包括直飞美国、直飞俄罗斯等在内的国际直飞航线将相继开通,成都再次迎来航空大年……如今的成都,正通过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连接世界的交通枢纽,实现由“国内交通枢纽”向“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的转变。
在成都市的发展蓝图中,“交通先行”将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同时快速发展,对外的国际交通和省际交通着眼于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第五大铁路枢纽、西部高速公路枢纽;对内的市域交通,则以轨道和快速路构成的交通网为主。
在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上,成都今年依然速度不减。刚刚过去的2013年,成都成功实现直飞墨尔本、直飞法兰克福、直飞多哈和直飞伦敦。“今年,成都将迎来一个不输于去年的航空‘大年\’。”由于不少国际航线仍处于谈判阶段,市物流办相关负责人的言语中多了几分神秘。目前,成都直飞旧金山的航线即将开通,成都直飞俄罗斯的航班也将在今年内开通。
在“交通先行”战略推动下,成都距离这样一种理想的交通状况越来越近: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或游客汇聚成都,随后借助成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迅速抵达各个工业园区、抵达各个景区,或者摆上大家的餐桌;而随着成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越来越多的“成都造”借助这样的交通网络,几乎是前一天才出厂,第二天就能摆上全球的货架。成都,距离“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正越来越近。
前两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0.9%,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增长13.0%……
产业升级
步伐正在加快
培育高端产业体系
“成都制造”升级“成都智造”
按照最新部署,成都将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实现更具活力、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3月12日,中科创达全球合作伙伴峰会在蓉举行,来自高通、北极光、Mozilla和ARM等十数家全球知名科技公司及风险投资机构的高管齐聚成都,共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消费、高科技投资等命题。截至去年底,成都高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已聚集企业505家,全年产值突破130亿元(不含硬件)。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是近年来成都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按照最新部署,成都将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实现更具活力、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今年3月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计划通过打造五级产业集群、优化三类空间布局等措施,充分释放改革、开放、创新三大红利,到2020年,把成都高新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中区”,为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产业基础。
成都的先进制造业也将在2013年的基础上实现提档升级。成都经开区2013年实现了纯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前,已形成“十车九机”的整车(机)生产格局,成为全国聚集整车品牌最多、产品门类最丰富的汽车城。
2014年3月,成都制订完成2014~2017年的《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实施计划》和《成都市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工业“1313”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发展13个产业。到2017年,汽车产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整车产能200万辆,整车产量130万辆。汽车产业将在2014年向产业链的高端进发。
创新驱动是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动力。2014年,成都将在已建成68家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的基础上,再新增不少于10家创新工作站。今年新增的创新工作站,将更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力促聚集更多院士专家资源,共同“破题”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问题。市科技局局长唐华说,作为内陆城市,成都在产业形态、经济发展阶段、观念认识、体制机制保障上仍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创新驱动一揽子措施的实施,将为未来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核心动力。
金牛、成华、新都三个区今年计划实施600余个“北改”项目,计划投资690亿元……
立城优城
令人欣喜
“北改”三年再提速
首条步行街上半年开街
今年是成都“北改”三年见成效之年,城市形态得到提升,高端业态正在聚集,“北改”不仅是成都“立城优城”战略的重要工程,更成为驱动成都经济升级发展的重要引擎。
成都“北改”工程启动后最早开建的步行街———“幸福里商业街”一期工程部分商家已开始进驻,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对外开放。
幸福里商业街只是成都强力推进“北改”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是成都“北改”三年见成效之年,城市形态得到提升,高端业态正在聚集,“北改”不仅是成都“立城优城”战略的重要工程,更成为驱动成都经济升级发展的重要引擎。
按照金牛、成华、新都今年梳理确定的“北改”项目,今年三个区计划实施600余个,计划投资690多亿。
北改工程启动两年来,金牛区共启动实施北改项目170个,不论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危旧房棚户区的拆迁改造,还是传统市场的调迁关闭均超过10年的总和。“今年计划启动的北改项目比前两年总数还多。”金牛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按照“北改”区域“一核三轴四区”的空间布局,截至目前,成华区已全面完成川陕路、熊猫大道沿线9个货运停车场关闭搬迁,驷马桥片区8家果品、冻品、建材市场全部关闭,凤凰山白莲池片区白莲、青龙等5家建材批发市场完成搬迁拆除。截至目前,成华共实施“北改”项目410个、完成投资500多亿元,引进社会资金350亿元
到3月底,新都区已新开工项目11个,续建项目48个。在重大产业上,今年将实施产业项目30个,已完成投资11.8亿元。截至3月底,DHL西部运营结算中心进行基础施工;中国茶叶茶具交易中心等12个项目正加快建设;总规划面积1000余亩的专业农副产品商贸物流平台———长德·新世贸食品城一期工程已经基本结束,预计今年6月将试营业。
首批“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今年还将选择20个村进行试点……
统筹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已显现
成都新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赏得到花
荷风水村新型社区新房是青砖白墙的小洋楼,通水电气,超市、健身广场、就业培训中心、物管服务处、警务室等配套设施完善,还保留有微田园可以种菜,大家过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自然生态与现代城市人居有机结合的生活。
金灿灿的油菜花、穿插其间的骑游道、摆在花田里的茶座……2014年这个春天,崇州杞泉、白头等几个乡镇的油菜花很是火了一把。
这些油菜花田属于“崇州市10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区”核心区。“油菜花旅游经济”只是这个示范区效益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效益来自粮食。按照成都市委打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的要求,崇州计划用3年时间,在这一示范区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58公里乡村旅游环线,打造100平方公里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幸福美丽新村。
成都市农委目前正在推进“粮经产业高产高效成片示范基地提升建设”工作,计划在2015年前在全市二、三圈层区(市)县建成10个10万亩粮经产业高产高效成片示范基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6:1缩小为2.3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发展的成果由群众来检验。“我现在生活很好啊,有新房子,有养老保险,有医疗保险,土地流转出去了,比城市生活还好。”2012年,原来散居的郑雪梅家等190户居民搬进了荷风水村新型社区的新房。新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费用由集体建设用地融资而来。新房是青砖白墙的小洋楼,通水电气,超市、健身广场、就业培训中心、物管服务处、警务室等配套设施完善,还保留有微田园可以种菜,大家过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自然生态与现代城市人居有机结合的生活。
来自成都市统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首批8个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其中部分已基本建成。今年内,成都还将选择20个有条件的村推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到2017年,成都将有20个重点镇初步建成小城市,有80个一般乡镇初步建成特色乡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在城镇规划范围内和场镇附近加快建设一批“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农村新型社区。
蓉欧快铁本月开通返程班列,成都对部分外国人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动省域、联通全国、联结世界
全域开放
大格局已然形成
2014年 成都外贸进出口再迎“开门红”
2014年,在“全域开放”战略引领下的成都外贸进出口再迎“开门红”,实现进出口总额95.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其中出口总额64.8亿美元,增长20.3%;进口总额30.6亿美元,增长17.3%。
3月29日晚,一列挂有34个货柜的货运班列通过了成都海关的检验,驶出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开始了前往欧洲波兰罗兹的旅程。这是我国目前直达欧洲最快的货运班列———蓉欧快铁自2013年4月开通以来,从成都出发的第40班列车,预计将在14天后抵达罗兹站。
截至2014年1月底,蓉欧快铁共运行35列、搭载2868个货柜,货值9762万美元,占国内所有经阿拉山口出境的国际货运专列比例近四成。“计划于今年4月开通返程班列,这个消息在欧洲和国内都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蓉欧快铁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与世界城市的通达性,更多地体现在空中的交流。截至2013年年底,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客货运航线224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71条。2013年,成都双流机场出入境旅客达245.38万人次,同比增长25.2%,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
成都,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中国第四个,中西部第一个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的城市,这对于整个西部的开放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3年7月30日,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正式开馆,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委托其外交部长转达了他对成都的问候。先前陆克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中国中西部的经济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增速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我们选择在成都设立总领事馆,我们要通过成都了解中国西部。”
截至当前,已有10个国家选择在蓉设立领事机构,领事馆数量仅次于上海、广州,拿下“中国领馆第三城”的称号。
在各国政府将成都视为联系中国中西部的窗口时,跨国企业也相继在成都安家,以成都为基地打开中国西部的市场。截至2013年年底,成都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顺利过半,达到了252家……
2014年,在“全域开放”战略引领下的成都外贸进出口再迎“开门红”,实现进出口总额95.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其中出口总额64.8亿美元,增长20.3%;进口总额30.6亿美元,增长17.3%。
新闻推荐
圈层融合统筹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成都实践 《第一财经日报》发文关注成都推进全市的统筹城乡发展
从关注成都着力圈层融合,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到赞赏成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再到介绍成都对外开放成果、外商投资情况和投资环境……近期,多家媒体密集关注成都。第一财经日报称,近年来,成都...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