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新都新闻 > 正文

三张“图”绘出文化新福祉

来源:四川日报 2015-05-31 10:2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李思忆

虽然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王锦萍的生活节奏没有慢下来:编舞、排练、组织人员,甚至还带着长宁县的民间艺术队,把坝坝舞跳到首都“第二届全国群众文化艺术节”决赛的舞台上。王锦萍觉得,自己的生活因为“文化”而变得充实多彩。

为让群众都有像王锦萍一样的文化生活,不久前召开的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明确提出,将加快出台“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如此,四川的三张文化图将得到更有效的施展。

一张“设计图”

标准化建设背后的命题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

“文化活动中心有三层楼,早教课程、合唱训练、心理咨询啥都有。”成都市新都区龙桥镇瑞云社区居民马勤,每周三都会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中心的亲子活动。在马勤的带动下,她的母亲杨建华也成为社区老年合唱队的文艺积极分子。

文化活动中心能够吸引马勤一家三代人,得益于四川省公共文化的宏大“设计图”——建好阵地、升级服务。

建阵地,成都做加法尝试:“文化+N”将一个村级活动室变成一栋楼的活动中心。成都出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意见,将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标准从100平方米扩大到200平方米,以“5+4+N+1”的标准规定每个中心必须提供多功能室内文化服务、电子阅览室数字服务、图书室阅读服务、广播室播放服务、户外广场开展室外文化活动服务等5项核心服务内容,具备文化宣传、党员教育、体育健身、便民服务功能等4项必备服务内容,以及结合实际自行选择开展的N项其他可纳入中心的特色服务内容,还需打造1支特色文化服务队伍。

成都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处处长夏凛介绍,从2014年开始,成都试点包括瑞云社区在内的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效果良好。“今年底,这样的点在全市将增至200多个。”

不仅在成都,各地文化场所的基础建设既有标准,又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各具特色,更加贴合当地百姓的文化需求。

截至目前,四川省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建成公共图书馆198个、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601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站点5.2万个、农家书屋48726个、社区书屋5700个、公共阅报栏(屏)8861个,在全国率先建成寺庙书屋783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7%以上,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贯通。

一张“施工图”

均等化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夯实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现城乡文化均衡一体发展。

甘孜州甘孜县县城里的“黄金地段”,2013年投入使用的县图书馆、文化馆两栋崭新的大楼是最扯眼的建筑,18岁的邓珠和25岁的向巴是这里的常客。“在文化馆,我们学到了手艺。”邓珠说,他和向巴以前农闲时呆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学会了彩绘手艺,一年收入净增3万元。省文化厅财务处处长潘沛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四川省藏区计划新建的4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已竣工17个,在建16个,进入前期准备7个。新建起来的阵地很快投入使用。“春雨工程”、四川文化志愿者进藏区等系列公共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大讲堂”“大舞台”等方式走进民族地区的学校、图书室、村寨,让各地群众享受到文化的实惠。

不仅在藏区,一批新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在革命老区广元“新鲜出炉”,形成便民、乐民的“农村5公里文化圈”。广元市利州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李佳祁介绍,2013年起,利州区整合便民服务中心、村级卫生站、文化大院、乡村文化广场等基层项目资金和资源打造一批乡村“综合体”,打通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去年,四川省创新机制打造的“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在德阳市成功试点331个后,迅速在全省各地建成4000余个,并计划3年内全省建成1.5万个,基本完成有条件的乡镇、社区文化院坝覆盖,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驿站的书够我们慢慢看。”在成都市新都区上班的农民工冯超是青工文化驿站的受益者。像青工文化驿站这种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设施还有留守儿童文化之家、农家影院等。

数据显示,全省群众文化机构年均提供文化服务9.8万次,年均放映公益电影70余万场,每年财政向全省23个文艺院团和符合条件的社会机构购买服务,免费为群众演出节目4000多场。

一张“效果图”

借力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四川公共文化服务闯出新路,摸索出社会化的实践路径。

省政府去年出台的《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活动及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等都属于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政策出台,使生机盎然的民间力量迅速成为公共文化多元发展的“助推器”。

5月24日,成都市青羊区图书馆的宽巷子分馆里,40多位市民津津有味聆听国学经典《大学》讲析。“以前在图书馆看过,理解起来很吃力,现在听老师讲解,终于懂了。”市民邱净饶说,从5月10日起,每周日,她都带着上初中的儿子来图书馆听讲座,有时还与老师一对一交流。

当天讲析《大学》的是成都悟善社会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悟善社会服务中心由一群热爱阅读的人组成,每周开展两次阅读公益活动。2014年,青羊区图书馆开始向悟善社会服务中心购买服务。“低门槛、有奖励”释放了社会力量参与“办”公共文化的热情,也让群众享有的文化权益有了新内涵。

眉山市丹棱县桂花村村民林加银是村里文艺队伍里的积极分子,他最爱去的地方是当地的“文化大院”。“文化大院是村民王作平自筹资金建起来的,不仅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还有秧歌队、坝坝舞队,秧歌队等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在眉山,这种由群众“自筹”建成的文化大院已有近10个,规格不一、形式各异,当地百姓乐在其中。

向社会力量借力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四川省进行了有益探索。乐山市文广新局与乐山师范学院签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共建协议,借助高校智库力量探索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及公共文化产品资源整合与策划设计的路子。成都、宜宾、泸州等地分别确立“百千万工程”,即开设100所以上市民文化艺术学校,招募数千名持证上岗的文化辅导员,发展数万名文化志愿者,着力解决体制内文化人才不足的困境。

新闻推荐

城中村和老院落变样了

8月18日,成都市新都区新都街办川音小区内的老住户刘贞惠,终于决定在小区内租个铺面做生意。对于地处高校核心商业圈的川音小区来说,刘贞惠的决定似乎做得有些晚。但在半年前,刘贞惠的迟疑却是十分有...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三张“图”绘出文化新福祉)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