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篇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致化,新型城镇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如果没有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新村终将成为“一次性盆景”“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成为新思维下的方向所在成都逐渐走出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建设模式
在建设新村的过程中,成都创新探索出使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不被消除的“小组生”新农村建设模式。
□本报记者 黄泽君 张彧希
东晋陶渊明著 《桃花源记》,描述了一幅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乡村美景。
这个流传一千多年的梦想,正在成都逐渐投映进现实: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村民们的“小别墅”前果树成荫;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草莓基地已初具规模;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新村,老人们在广场上健身娱乐,身边响彻孩童们玩耍的欢笑……
类似这样的幸福美丽新村,成都2014年已建成100个,2015年成都的目标是再建设652个幸福美丽新村。
诉诸“幸福”和“美丽”,两个简单的字眼,却牵扯出深刻内涵——
横向来看,新村建设,是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 “自然诉求”。破旧的土坯房、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不成规模的产业发展,已不能满足农民对生活的新渴望。农民迫切的改造愿望,是新村建设的最强内生动力。
纵向把脉,新村建设,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新村建设,正是通过坚持产业先行和产村相融,成片开发和整村推进,培育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正因为如此,在省委的新思路中,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被看做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引擎。
然而,从此前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来看,不乏复制城区模式、政府大包大揽、片面标新立异、缺乏持续动力等困惑,背离了乡村自然、质朴、亲切、清新的内涵。
直面问题,改革面临再一次攻坚,“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成为新思维下的方向所在。立意“首位城市”的成都,不仅将其作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更肩负一份使命:在全省树立“标杆”。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大中心城市,新村建设,难点重重。摸着石头过河,成都认为: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致化;新型城镇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怀揣 “让新村在田间自由生长”的秘诀,成都逐渐走出了“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不被消除”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建设模式。
小规模聚居,即合理控制建设规模,防止盲目求大、片面讲集中,住房讲究“紧凑型、低楼层”;组团式布局,即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组团构成,组团之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生态化建设,即新村要体现 “背山、面水、进林盘”的乡土味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全市已启动建设的109个“小组生”新村中,已经建成的54个新村正绽放出桃花源般的迷人魅力。
然而,有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避世归隐,成都的新村,都在积极融入现代化产业版图,踏出产村融合的欢快舞步。
如果没有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新村终将成为 “一次性盆景”,新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场 “赶农民上楼”的闹剧。因此,培育支柱产业,成为成都新村建设中的“重头戏”。
成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农民自主”的原则,通过土地整理,腾挪土地资源,确保“小组生”新村建设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步推进;围绕“产村相融”,连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夯实新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成效初显: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新村村民罗建祥,跟着村里的“引导”,将自家的土地全用于栽种杂柑,如今10来亩柑橘已全部挂果,每亩产值2万余元……在这场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浪潮中,更有不少村子甩掉了原先的“贫困帽子”,跃身成为“排头兵”。
既有“桃源”般的田园美景,又有现代化的产业根基;既有传统耕作体系下鸡犬相闻的浓厚亲情,又有和谐安定的社区氛围——这是成都即将在全域乡村勾勒出的动人画卷。
新闻推荐
编者按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基因注入今人的生活?优秀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如何实现当代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中,这一直是手工艺人面临的难题。在四川省,有一些非遗在传承与发展中尝试寻找答案。...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