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省统计局通报2014年县级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备受关注的“十强县”榜单延续往年“面孔”。其中9个区县位于成德绵地区,再次显示出这一区域无比牢靠的底部基础,以及雄冠四川乃至西部的县域经济活力。
为什么这9个区县长期“霸占”榜单?解剖个案,总结经验,对于四川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着较为重要的启示价值。
榜内
老树新芽老牌工业基地“带痛”升级
□
本报记者陈碧红朱雪黎
上个月初,攀成钢集团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的首个非钢产业项目——达海工业科技综合产业园二期建成并进入试生产。此前一个月,其投资4.8亿元打造的B2B电商平台“积微物联网”上线当天,就实现销售收入134.96万元。
面对渐渐迎来的曙光,攀成钢人不曾忘记,半年前厂里最后一座炼铁高炉熄火、数以千计员工面临分流的困境。
这样的“断腕”之痛,同样让德阳旌阳区钰鑫机械加工厂的老板李俊杰无法忘怀。就在今年春节,他还曾因采购新设备而过了一次“落魄”的新年。
转型,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涅槃重生,青白江区和旌阳区在淘汰落后产能、提档升级的进程中,稳居县域经济前十强。
破釜沉舟,企业主动谋转型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规划建设的西南第一个工业区,青白江曾为区域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个工业历史比建区时间还长的工业重镇,正面临产业效益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发展困境。
以传统工业安身立命的旌阳区,同样有着紧迫感。依托德阳“三大厂”的发展,包括天然气化工、机械加工和电线电缆在内的三大传统产业,早已成为了旌阳区的经济命脉。然而,近年来行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新要求,让当地企业纷纷进入寒冬。
感受寒冬,不少企业已主动谋求转型。
为德阳“三大厂”配套生产叶片的德阳钰鑫机械,2012年借助加入燃机航空产业联盟的契机,建立了精密制造车间。去年底,该公司又做出了“砸锅卖铁”升级设备的决定:拿出4000多万元从欧洲采购4台精密制造设备,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今年3月27日,攀成钢炼铁厂3号高炉进入停炉作业。攀成钢除保留无缝钢管的生产经营外,转向建设成都区域钢材吞吐量最大、加工规模最大的达海工业科技综合产业园项目。
与此同时,作为青白江区骨干企业的川化,也于去年开始逐步退出天然气化工产业,转而发展物流等相关业务。
产业调整,区域经济添活力
不光是企业,更高层面同样对转型充满激情。
去年10月,省政府正式公布《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青白江和旌阳区进入“8市1区”搬迁改造重点。按照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等要求,老工业基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清泉镇花园村,有一片美轮美奂的“别墅级”乡间新村。这些房屋不是工人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而是在现代化的工厂里统一生产,将墙板、楼梯等,再像搭积木一样拼接起来的……去年12月,在获批全国唯一的绿色建材示范基地后,青白江启动了首个绿色建筑工业化项目。
该区经信局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青白江着力对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统筹企业搬迁改造的同时,已逐步推动商用车制造、成套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建材及建筑工业化四大新型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加大技改力度,也让旌阳区的产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目前,旌阳区通过加大政策、资金、人才扶持力度,以特变电工、东佳港、森普管材等企业为龙头实施的特种装备电缆、新型管材、清洁能源回收利用等项目,正在构建三大传统产业新优势。
随着产业格局调整,曾经的传统工业基地,也变得更宜居宜业。两年前,来自浙江的服装商严卫东被旌阳区新中镇的“荷韵龙居”吸引,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300亩蓝莓基地。像他这样的项目业主,新中镇已迎来了近20位。
榜首
“一枝独秀”炼成产业“尖子生”
□
本报记者夏丽莎张守帅
在四川省统计局通报的2014年县级经济“十强县”榜单中,成都市龙泉驿区再次蝉联榜首。
剖析工业产业结构,相比双流县的“一核心三主导”、新津县的“1+2”核心产业,龙泉驿是榜单中为数不多的单一主导产业的区县:2014年,龙泉驿整车产量突破90万辆,占全川产量的93%,占成都产量的96%。
专注一业并炼成“独秀”,使龙泉驿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十强县”末位到首位的嬗变。而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汽车消费市场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增强单一产业结构的抗风险能力,也是龙泉驿正在面对和解答的考题。
左手一汽、右手二汽
8月28日,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平造访成都,他刚刚履新三个月,一汽集团便与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一汽成都基地升格“十三五”重点打造的一汽集团西南地区战略基地。
龙泉驿的发展,与一汽集团密切相关。2005年,一汽汽车搬迁至成都经开区时,龙泉驿汽车产业还是一纸空白。到2012年,包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在内,一汽集团已在成都设立了37家企业,总投资近290亿元,员工接近2万人。
可见,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是“龙泉造”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龙泉驿在顺势而为中把握住了两个趋势。”在龙泉驿发展改革局局长助理罗平看来,重大产业项目向西部转移和布局,以及全国汽车产业出现持续多年的产销两旺,让龙泉驿汽车产业从零起步、乘风而起。
龙泉驿时间表上的最新一个安排,是到2016年底,建成神龙汽车第四工厂。这一项目签约于2014年8月,它让龙泉驿的另一手牵上了二汽集团。
先手汽车局、后手研发局
推动工业园区走向集聚集群集约,成都提出“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沿着“产业链全景图”补链、强链带动弱链,推动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协调发展。龙泉驿为此设立了汽车局,从清华、同济、吉林大学等高校引进汽车专业的高才生,充实到招商队伍,实施精细化招商。
在汽车局的墙上,挂着全球整车布局图、汽车零部件分类图、整车厂商采购图,汽车局尤其是“对标”零部件分类图中的163小部件,缺什么零件就找什么厂家来配套。
“德国博世、美国江森、美国哈曼等国际零部件巨头,就是通过专业招商引进来的。”龙泉驿科技与经信局副局长郑小勇说,到2014年,龙泉驿汽车产业的本地配套率达到26%,在汽车整车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74.5亿元的同时,零部件主业营业收入实现了260亿元。
去年,汽车研发和贸易博览投资服务局,在成都经开区揭牌。这一机构设立的目的,是发挥专业素养,争取“龙泉造”实现“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从一业兴城到产城互动
梳理2014年数据,龙泉驿区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了80%,这种产业结构在四川县域中绝无仅有。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只有一个引擎,使得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不够高。今年以来,全国汽车市场增长放缓,部分汽车厂商为了降低库存,调减生产计划,在前几年的高歌猛进之后,龙泉驿不得不面对工业经济的下行压力。“汽车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结构优化是个没有终点的过程。”郑小勇认为,龙泉驿要一手继续做强汽车产业,壮大实体经济,另一手也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随着地铁二号线东延线的开通,龙泉驿成为成都二圈层中首个通地铁的区县,甚至二圈层的身份特征已不明显。这或将助推龙泉驿新型城镇化提速,更好地实现产城互动。
建设国际化生活品质城,本来就是龙泉驿的发展目标之一。新型城镇化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密切跟进,或将改善工业独大的局面。
榜样
多业并举连续20年进入“十强”
□
本报记者张彧希
稳居全省“十强县”第四位坐席——对成都市新都区来说,今年的榜单几乎没有悬念。这是新都区连续20年进入“十强”,也是连续四年取得这一名次。
在“十强”竞技的赛道上,新都,是个有些“另类”的选手。相比汽车产业之于龙泉驿区所创造的“奇迹”,新都的主导产业并不突出。作为成都传统的工业强区,新都的产业版图由多个产业板块绘就。正是这种多业并举,造就了新都的综合优势。
“全面开花”的均衡选手
保持在成都产业版图中的“工业强区”姿态,新都的“硬实力”不容小觑:2014年,全区实现GDP54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增长8.5%。
然而,相比“状元”龙泉驿的“一业兴城”,新都的数字,构成有些复杂,涉及五大优势产业和四大主导产业:前者的名单包括机电、医药、食品、包装印刷和家具;后者则涵盖航空、汽车、轨道交通和油气装备。
“新都的特点就在于,产业门类比较全、经济规模比较大。”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说,去年,五大优势产业和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分别是614亿元和119亿元。
以传统的家具产业为例。新都已是全国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之一,现有的500余家家具企业中,有200余家具备相当规模。尽管已经提出“千亿”的目标,但家具产业相比机电产业,尚不敢“称王”。
这种均衡性,还体现在三次产业的齐头并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都市现代农业,均在加速发展。“去年,物流中心荣获‘全国优秀物流园区\’,海宁皮革城成为西南第一个商城式国家4A景区,电商交易额完成280亿元。”
不过,“全面开花”的模式也有“软肋”。“新都缺的是‘单打冠军\’,也就难以形成爆发式、高端式的增长。”
寻找下一个风向标
寻找“单打冠军”,新都频频拿出新战术。
今年春天,“页岩气”这个词,悄然在新都异军突起。3月1日,位于新都区工业东区的成都赤湾国际油气基地项目奠基,页岩气产业发展有了实质性举措。
轨道交通,则是新都找到的另一个“兴奋点”。2月28日,总投资50.7亿元的中国南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在新都奠基,标志着中国南车在西南市场战略布局的落地。
巨头“驾临”,无疑是一种导向性极强的“风向标”,意义远超项目本身。
“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增长方式转入到速度与质量并重、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高效增长上来。”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也在这几年的新都政府文件中,被屡屡提及。今年,新都将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小巨人”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上10亿元企业8家以上。
现代服务业的起飞,也成为新都探路的又一方向。目前,新都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3%,拥有本土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17家。作为国内输液行业“大佬”,去年,位于新都的科伦药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00亿元。在农村,新都化工建立的“哈哈农庄”依托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城乡公交班线配送商品下乡,成功解决了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
榜外
落榜不掉队“老队员”转型中寻找“超车”路径
□
本报记者王域西祖明远
与去年一样,2014年的全省“十强县”入围名单小有意外:部分曾经长期入选全省十强县的“老队员”仍不见踪影。
这是否意味着“老队员”发展已经滞后?翻阅历年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名发现,榜单的波动,更多缘于发展竞争的白热化——没能入围“十强”的“老队员”们,仍处在全省县域经济强县之列。
谋转型,不掉队
在成德绵地区,什邡、绵竹、广汉、江油等市都曾入围过“十强县”名单,但在最近三年公布的名单中,上述4市均未能入围。
在落选十强县榜单同时,什邡、绵竹、广汉、江油却同时入选了另外一份名单:去年12月发布的四川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名单。根据工业强县示范县(市)的要求,入选县(市)要走出一条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扩量提质、转型增效、加速发展、环境友好的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两个榜单,一出一入,正好传达出两个信息:第一,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正多点发展、全面开花,雄厚的工业基础,已不再是入围全省十强县的重大优势;第二,就工业而言,上述4市正站在转型升级的最前沿,对全省产业具有示范效应。
以什邡为例。凭借其主导产业化工和食品(烟草),什邡曾连续十三年位居全省十强县,尽管目前因处在产业转型期而掉出十强县,但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仍然帮助什邡连续两年保持在第十七名,并未真正“掉队”。
同样仰赖冶金、机械两大传统主导产业的江油,也正着力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绿色食品“三大产业”转型,而其在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名榜单中,近三年呈现逐步回升态势,由2012年第26位升至2014年第20位。
强产业,奔高端
前不久,神华四川江油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正式动工,谋建四川首个超低排放电厂,并将涵盖煤炭储运、燃煤发电和粉煤灰等排放物“消化”的新型建材产业——这正是江油市工业转型目标的缩影。
不只是江油,面对“新面孔”冲击,“老队员”们都不约而同把做优做强县域经济的路径放在了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上。
在机械、化工、食品三大产业受制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下,绵竹转而挖掘自身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先后建成年画村景区、九龙-麓棠山景区两个国家级4A景区,先后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十条措施》、《产业发展奖励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措施,着力点就放在工业转型升级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上。目前,该市正联姻川旅集团,对现有的景区进行提档升级。
而处在转型期的什邡,则明确喊出了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十强”的口号,并为此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发展”、“改革开放”、“城镇一体化”、“生活品质”5个新突破的目标。
决心已显。数据显示,2014年什邡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用水量下降5%;此外,什邡还在2014年关闭了8家化工企业、1家冶金企业,淘汰15家企业共38条落后生产线。
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什邡正构建“2+3百亿”产业,在提档升级已有的食品(烟草)和精细化工两个百亿元产业基础上,到2020年再培育出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制造与燃机产业、新型节能环保产业、旅游康养产业三个百亿元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彧希)带着自己的项目计划书,从9月9日开始,成都市新都区25名村党组织书记将分别到20个区级部门挂职,担任党委副书记。据介绍,此举意在促使他们见世面、增才干、强能力,更促进部门与村社间“...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