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滩中学以“体育特色”品牌建设为契机,沿着“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有序发展,逐渐彰显鲜明的体育办学特色,助力学校迈上自我发展、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体育特色之路,谱写着学校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石板滩中学已有40余年的建校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校非常重视体育工作,培养了一支具有工作热情和善于钻研的体育教师队伍,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学生体质整体提高,许多优秀的体育特长生被输送到各级体育学校,1992年首次被评为成都市传统体育示范学校。
石板滩中学着力树立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在“四个有利”上狠下功夫,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办学特色,即教育教学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体育特色教育硬件基础。学校根据特色项目特点,每年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专项器材及相关教学资源方面,根据教学训练的要求建设特色项目专用教室或场地。近年来,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已建成占地10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全塑胶操场。操场有300米标准跑道六条、四个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相关的田赛场地,提高了学校的体育训练条件,实现了特色学校建设的新突破。学校还补充完善了特色训练项目所需的各种器材和耗材,保障了学校体育活动和竞技训练的高效开展。
加强体育教师培养,为体育特色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创办特色学校,需要有特色教师的引领,以及校长、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参与。为适应特色建设需要,该校多措并举,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打造了一支热爱体育教学、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体育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学校为体育教师外出学习和观摩提供时间和经费的保障,保证了体育特色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提高了体育特色建设的水平。
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学校坚持开展形式新颖的体育活动。每年召开一次春季运动会、广播操比赛、投篮比赛,以及教师乒乓球、羽毛球、趣味跳绳等,这些体育项目能够保证学生和老师的全员参与,形成了“人人爱体育,个个有特长”的良好氛围。
立足校本,探索“体教结合”的管理模式。“体教结合”作为一种思想,就是要在办学中重视以体育精神带动学校文化发展;“体教结合”也是一种改革策略,即在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特长发展和学业水平的提高。该校把“体教结合”看成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在完成义务教育要求的同时,重视对特长生的教育,让学生特长能够得到更好发挥。
在体育校本研究中,学校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制度,学校开展了“探索研究性学习在体育特长生各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体育渗透策略研究”、“以体育精神为核心的校园隐性环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研究”等专题研究,并制定相应制度和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研修过程得以落实,研修成果得以推广。
诠释体育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石板滩中学以体现教育性、整体性、个性为原则,用校园环境烘托主体理念,实现环境与理念的一体化,形成富有整体感受的影响力。根据办学主题,确定体育文化的“更高、更快、更强,至真、至善、至美”的校园精神,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与民族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在那些随处可见的运动健儿夺标瞬间的宣传画里,在教师们一句句苦口婆心的言语里,在那些使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下,在嘹亮的国歌、校歌声中,无不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不懈的追求,这些将成为校本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支撑点。同时一个个宣传栏的建设,增添了校园文化景点,成为校园文化资源的增长点,使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整体,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构成传统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力。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文艺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领悟真善美;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通过校园网进行讨论和评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周末文艺活动,办好“学校艺术周”;继续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
体育,是石板滩中学的特色、品牌和名片,是学校全面育人的具体体现。体育教学硕果累累,2014年新都区运动会,石板滩中学荣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2015年新都区运动会,该校荣获男子4×100米接力第一名,女子4× 100米接力第三名,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二名,2015年参加成都市综合运动会(比拼项目)比赛获一等奖,2016年参加成都市田径传统校锦标赛获二等奖。陈粤 立维
新闻推荐
成都市新都区泰兴镇“美泉春晓”统筹城乡综合示范点位于泰兴镇西南部,成金快速路以东,省农科院正对面,规划面积约2200亩,通过农业结构改革,将示范点建成“产村相融、产景一体、四态合一、宜居宜业”的...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