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都区创新开启“民声”模式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整治
本报记者曾晶菁 文/图
5月19日,成都市新都区新都街道正因社区开超市的老板李代冰欣喜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吐槽”有人理会了。今年3月起,李代冰注意到,社区的网格员、“红袖套”开始向周边的商家、住户发放关于本社区治安情况的调查问卷。“居民也能提出意见,参与社会治安整治了。”李代冰说。“您认为在该地区居住、生活安全吗?您认为该地区的治安问题存在哪些方面的状况?请问你的整治‘高招\’是什么?”今年3月起,随着上万份调查问卷“飞”进居民楼、商贸区、农贸市场,一次关于身边社会治安环境现状的“民调”正在新都区的千家万户中展开。“群众需要整治哪儿,我们就整治哪儿”。从初次问症于民直面问题、运用“大数据”给出社会治安现状的体检报告、再到分类“画像”确定路线开门整治,新都区勇敢地采取主动姿态,针对群众的需求、建议,开启了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工作的全新探索。
截至昨(25)日,新都对全区100多个“划圈”的区域启动社会治安整治已达一个半月,其中纳入区级层面管理的29个治安复杂重点区域,整治成效初显。
群众需求出发 开门纳谏听“百家音”
“巡逻人员不够,对社会治安状况不是很满意……”“小区车位不能满足业主停车需求,存在占用消防通道停车,有消防安全隐患……”在4月底刚刚结束的社会治安满意度民意调查后,新都区斑竹园镇杨柳小区回收了200多份针对小区居民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居民对辖区治安工作的评价、反映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对策等方方面面。
斑竹园镇杨柳小区始建于2013年,是镇上比较集中的一处农民集中安置居住区(简称“农集区”),有常住户680户,流动人口230人,出租屋110间。小区虽然不大,但入室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周边治安环境较为复杂,环境卫生水平也亟需改善,经民意“推荐”,本次被确定为斑竹园镇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区域之一。
在日前的民意调查中,就有居民提出“小区单元楼门禁系统损坏”“出租房屋信息不健全”等问题。群众的呼声,直接反映了当地还存在的诸多“痼疾”。“根据群众的期望,我们针对性采取更换单元门禁系统、增设视频监控点位、全面落实辖区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防范与管理措施、严厉打击盗窃犯罪等多种整治措施。”斑竹园镇综治办副主任刘迎松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辖区有多所大学的新都区新都街道正因社区,也收到了多份来自莘莘学子的“投诉”:开学季期间,大学路附近常有扒窃发生。针对这一反映,社区巡逻队员实地调查,证实校园周边社会治安环境确实亟待净化。在人员密集道路增设天网探头,作为应对此类治安问题的建策献计,迅速被纳入整治方案。
除了向当地的4所大学、2万多名学生征询意见,正因社区还组织社区网格员、巡逻队员上门入户收集“情报”信息,理清了辖区出租屋、临租房、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群众说哪几栋房子不安全,我们就要多安排人手加强巡逻。”新都街道巡逻队大队长郑英申说。
问智于民,正是此次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工作的创新之处:开门纳谏、广开言路、发动网格员、“红袖套”等队伍深入村(社区)、园区、小区、企业、家庭,进“百家门”、听“百家音”、纳“百家言”、问“百家计”,为社会治安整治工作提供扎实的民声、民意基础。
记者还获悉,为鼓励群众参与治安防范,新都区建立了举报奖励机制,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发现投诉身边的治安问题,同时,征询他们对治理的意见建议。
开门请进商议 用大数据细化整治路线
“2016年刑事案件总发案76件,其中盗窃55件,发案率相对较高。”新都区清流镇在排查分析当地治安现状、成因时,将清流镇派出所提供的案情数据纳入重要参考。经分析发现,案件主要集中在清流镇街区、集中居住小区等区域,辖区治安状况不容乐观。这与一部分群众反映的问题挂上了勾:缺乏监控设施、巡逻队员巡逻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民意为先,诊断随后。记者了解到,在社会治安整治工作启动的前期、民意调查结束后,新都区还综合警情案情、“民调”数据、“一标三实”成果、近三年第三方平安满意度测评等相关数据,实施“大数据”分析,全面体检诊断治安现状,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对辖区突出治安问题重点区域进行“画像”,量化固化到村(社区)、网格。
据此,新都区通过对治安问题进行拉网式的大排查大梳理,确定了100余个社会治安整治区域,按类别分为治安复杂区域重点治理、次重点区域常规治理、一般性区域常态治理,对应纳入区、镇(街道)、村(社区)分级组织实施。其中,筛选出的29个警情案情频发高发、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区域,由区综治办牵头、联动公安、城管、房管等相关部门,以及镇(街道)、村(社区)开展联合整治。
记者获悉,为配合整治工作,新都区房管局将出台《成都市新都区物业小区平安建设工作方案》,通过有机更新组织体系,健全完善保障性制度机制,推进落实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综治职责,实现党委政府、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企业联动融合,合力构建“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民意摸底、综治“大数据”为解决之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整治方案可不是关着门制定的。”据新都区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各个重点区域整治方案敲定前,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要联动协作,主动邀请社会单位、自治组织、居民代表等各方形成融合之力,通过开展“意见征集会”“协商会”“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共同协商研究治理方案,明晰细化责任内容,充分实现多元协同、开放共治。诸如“社区如何尽责”“群众如何加强自我防范”等细节,都应在充分讨论中形成最终整治方案。
在新都区新繁镇,重点整治任务由新繁镇综治办牵头,按照清单式一一明确:社会治安,由派出所负责、社区配合;四防设施建设,由综治办负责、社区配合;城乡环境治理,由城市管理中心负责,社区配合……
5月3日,新都区大丰街道召开南丰片区治安整治工作协商会,大丰街道、派出所、大丰城管分局、南丰社区、辖区企业、学校、小区物业公司等代表70余人参加会议,对前阶段整治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研判,进一步修订完善整治措施,安排部署下阶段整治重点。“从摸情况,到‘一区一案一策\’,我们应主动发声,与群众积极互动。”新都区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整治启动后,还将不定期通过电视、网络、“通报会”等途径,向民众反馈治理进展及阶段性成果,及时回应民众关切。
发动群众参与 人防技防助力提高安全感
日前,新都区石板滩镇回收的1000余份社会治安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群众对辖区的入室盗窃及非机动车盗窃反映强烈。要达到“秩序好、发案少、群众满意”的整治效果,仅靠几次运动式的集中整治行动,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治安面貌明显持续改善,石板滩镇决定,将集中整治行动与建立长效管理制度机制有机融合,做实人防、物防、技防基础性建设,建立健全村、社、院、户四级防范网格,做到专职巡逻制度化、兼职巡逻经常化……
记者了解到,新都区明确提出,要求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特征,定向施策、精准施治。要突出集中治理与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并重,“人防、物防、技防”综合运用,治标与治本有机结合。抓好源头治理,做好三类区域整治的全覆盖。
新都街道正因社区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仅一个多月,辖区居民住户已感受到了一些直观的变化:12名群防群治队员24小时轮流值班,配合派出所加大对正因小区内及周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地段的巡控值守,有效提高了案件多发地段的见警率和管事率。“抓一头打一头的集中整治模式改变了,现在更加注重常态、长效的治安整治模式,加强对当地违法犯罪的震慑力。”正因社区治保主任卿光明说。
不仅如此,正因社区实施的“雪亮工程”正在加速织网。科技手段的运用,立体化防控体系的完善,必将对不良分子起到强有力的震慑,街头违法犯罪将无迹可遁。目前,监控探头已多达70余个,重点区域部位基本实现无缝覆盖。
斑竹园镇杨柳社区从“门面”到“里面”也焕然一新。针对老百姓担忧的“安置不安居”、治安状况不佳的情况,小区大门、单元门禁系统全面更换,智能化管理服务便捷安全;“僵尸车”销声匿迹,小区周边车辆违停问题得以改善,大门及周边环境变“绿”了;小区创新“巡逻队员共享”机制,增加巡逻频次。自启动整治以来,未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本身也是居住户的成都市“十佳网格员”李莉告诉记者,杨柳小区的居民现在治安观念有了很大提升,住户们不仅感受到了全方位的安全,对辖区的治安整治工作参与度也更高了。
新都区木兰镇还针对当地两个社区流动外来人员较多、“几小”“三无”企业多、散居院落多、违法行为隐蔽的治安情况,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对提供违法线索的群众、治安积极分子、红袖套人员、网格员、治安巡逻队员、治安信息员进行物质奖励,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治安防控的积极性。
以奖励方式推动群防群治,让老百姓在关注中参与,在参与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新都区综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六字”工作方针 治理成效多维评价
“大排查、大分析、大融合、大治理、大宣传、大评议。”这是新都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刚毅于去年提出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治理“六个大”行动计划。
由此酝酿而生的“六字”工作法,成为新都区综治工作有史以来最有建设性的指导原则之一:“问、诊、融、治、馈、评”六个字,体现的是一种理念、思路的转变,突出民意导向,注重群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六字”工作法,为全面实施“清源固基”工程、做好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整治工作画出了一条脚踏实地的路线。“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我们综治工作同样也讲究方式方法。”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到。“问”:组织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红袖套”,开展“五进”(进村(社区)、进园区、进小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问症于民”“问计于民”,全面排查社会治安隐患,收集治理意见建议,提供扎实的民声、民意基础。“诊”:树“大数据”思维,综合警情案情、“民调”成果、“一标三实”数据,对辖区治安环境把脉“画像”,找准治安突出区域和突出问题,分析存在的原因,精准治理的方向。“融”:通过开展“意见征集”“协商会”“恳谈会”等多形式,实现党委政府、村(社区)、业委会(院委会)、物业公司、商家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协商治理方案,明晰治理职责。“治”:按照“五个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智慧治理)和“三个一批”(“集中治理一批、巩固提升一批、良好运转一批”)的要求,分类施策、分级定标、分层组织,全面整治。“馈”:通过电视、网络、“通报会”等途径,向民众反馈治理进展及阶段性成果,及时回应民众关切。“评”: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积极推进“自评、互评、民评、测评、考评”“五维一体”有机衔接,突出抓好以村(社区)为单元的群众评议治理效果,问效于民,凝聚共识、赢得共鸣。
依据“六字”工作法,新都区于2017年3月启动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整治,依次按照宣传发动、集中整治、建章立制、考评验收四个阶段实施,为期9个月,并明确将其纳入综治目标考核。
记者了解到,集中整治阶段在4月初启动后,将进行到8月底。活动过程中,区综治办将及时总结经验、得失,建立健全长效管用的组织、制度、机制。“如此可持续性的治理方式,将避免出现‘年年重点整治,年年是整治重点\’。”新都区综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将加强常态化巡逻防控,优化细化巡逻网格、线路,整合充实巡防力量;形成专业与群防联动运转、合成作战模式,从而进一步巩固提升整治效果,实现社会治安热点降温、秩序持续好转。“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是事关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的重点工作。”据新都区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区综治办将全力、全面、全域实施社会治安重点整治攻坚行动,净化全区社区治安环境,并力争年内实现排查出的29个治安复杂区域的案件类别、数量“明显下降”,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持续改善重点地区治安面貌,让辖区居民住户住得安心,住得放心。
记者还获悉,2017年11月起,新都区综治办将在各镇(街道)组织自评、民评和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测评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单位和“平安观察员”队伍对各镇(街道)重点区域整治成果进行交叉考评验收。届时,本报将持续跟进报道。①“红袖套”精神抖擞投入工作②郭家村的报警求助机③巡逻队员夜间值守④小区组织居民商议整治方案⑤网格员上门收集社情民意
新闻推荐
为有效降低气温转暖时期病虫害爆发的风险,近日,成都市新都区城管局组织绿化工作人员开展病虫害预防行动。绿化工作人员通过科学配药,利用黄昏时段,对城区蓉都大道、上升街、湖滨路、宝光大道、电子路...
新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