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四川省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七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成都,提出了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金秋时节,在素有“天府膏腴、香城宝地”之称的古蜀名都新都,拉开了一项对于“培育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至关重要的盛会——9月28日,在新都隆重举办的“创新中国·产业生态圈的成都实践 2017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峰会”上,来自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新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汇智聚力,共话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的“创新”路径。
“新都将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对轨道交通产业的决策部署,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聚焦产业链,创新链,高端环节和关键领域,实施大产能、大比分、大驱动等轨道产业生态圈事业,未来形成千亿级规模。新都区有信心,有基础,有能力,有决心,再创新都速度,实现新都魄力和新都动能。”新都区委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 专家共话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核心提示
创新的价值,就在于思维方式的独特,专家的观点,无异于抛出了一个个思维导向。
纵观新都区轨道交通走出的创新之路,“产学研用相结合”可谓是其亮点。该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开展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峰会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阐述了当前中国轨道交通的宏观发展方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原巡视员李国勇就轨道交通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等诸多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电气化自动化专家钱清泉在演讲中介绍了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发展战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就轨道交通产业链、生态圈发表主题演讲……
记者留意到,在“2017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峰会”上,新都区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的发展历程和实践受到热烈关注。专家一致认为,位于新都区的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作为成都市轨道交通“一校一总部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伴随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蓄势腾飞。
尤其是,专家对轨道交通创新发展的建言,更多体现在“产学研用相结合”上。“轨道交通发展,必须加强科研力量,自主创新,研发新产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据介绍,“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在高铁发展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坚持制度创新的新机制,在机制过程中铁路部门和企业既是研发主体,也是市场应用主体。既是研发又是应用,所以铁路部门和企业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大企业发展壮大自己的技术团队,保证了一定的研发投入强度,整机企业、配套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运营单位产出对接,组成了产业联盟,形成了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进研发研制的新技机制、新模式。如今,轨道交通成为国家新名片,伴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创新产业链 形成大产能、大比分、大驱动新格局
核心提示
没有“创新链”,如何能开创大产能、大比分、大驱动的轨道产业生态圈事业?
新都区瞄准高端高质高新,形成一个蕴含着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未来将做到千亿级的产业园。
近年来,中国轨道交通迅猛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轨道交通已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走向国际。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水平的象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被纳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成都正努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也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五大突出发展产业之一,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新晋成都中心城区的新都区,其轨道交通产业从“零”起步,短短三年时间,一个庞大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呼之欲出。
新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都的目标是,未来要做到千亿级的产业园。如何做到千亿级的产业园?在新都区负责人看来,“创新链”是重中之重!
要形成蕴含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也是几经努力,多方争取。2015年8月24日,新都举行轨道交通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在会上新都区与5家配套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合作协议,此次签约的5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约30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
2015年11月,中车城轨业务供应商大会在新都召开,本是中车内部的一个会议,新都区却敏锐地抓住机遇,向110余家城轨配套企业介绍了新都的投资和产业环境,并邀请这些企业关注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就在9月28日的峰会上,举办了新都轨道交通产业投资推介会。15家轨道交通配套企业与新都区人民政府签约入驻新都,为新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发展添砖加瓦、锦上添花。
为了实现“创新链”,新都区狠抓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一方面,着力做强龙头企业,支持中车成都公司实现能级提升,在目前城轨地铁造修、国家铁路检修已实现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年内实现城轨转向架项目投产、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下线。另一方面,以整车项目为牵引,瞄准轨道交通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大力实施精准定向招商,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目前,已聚集包括今创集团、新誉庞巴迪、中车时代电气、纳博特斯克等行业标杆在内的20余家配套企业,总投资超过130亿元,其中今创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
随着未来新都区千亿级产业园的形成,预计到2025年成都轨道交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2000亿。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时期,伴随“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新都制造,新都速度,一幅辉煌的轨道交通画卷,作为西部桥头堡的底部,成都正在奔向轨道交通的未来。
创新要素供给方式 促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良性循环
核心提示
你要的新,究竟在哪里?
新都区以产业新城为目标,推动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
“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四川省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七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要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已成为成都市中心城区、肩负着成都“中优”“北改”重大历史使命的新都,产业基础稳固、实力雄厚,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政府要做一个产业园区,打造一个生态圈。这反映了什么思维呢?政府其实是要以构建生态的思维来打造一个工业园区、一个产业园区。我觉得关键是要有孵化器的思维。包括五通一平、七通一平,包括招商引资,软硬件环境改善。”专家的观点,引起了共鸣。
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一直以来,新都区都以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为企业的建设、生产保驾护航。中车入驻以后,新都区政府相关部门直接介入,用精准的服务来解决企业的“问题台账”“需求台账”,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相关政府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拼干劲、拼速度、拼质量,共同创造了刷新“成都速度”的壮举。9月初,新都区又全面启动了“三破除 三主动”专题活动。要求全区上下要破除“圈层意识”,解决站位不高、格局太小的问题;破除“码头意识”,解决被动等靠、坐等发展的问题;破除“将就意识”,解决工作标准不高、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要求全区上下要全体动员,主动向上争取;自我加压,主动对外招商;深入一线,主动下沉服务。
同时,新都区对表新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产业现状,将聚焦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建设“产、城、人一体化”城市新区的重要抓手,按照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产业新城为核心,产业链上下配套齐全、生产性服务业左右协同、基础设施功能配套齐备的思路,着力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新都将坚持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高水平规划建设27平方公里的天府动力新城。”新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促进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发展,新都还出台了《新都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专项政策26条》,内容涵盖设立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财政资金、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和总部经济引进、鼓励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和支持产业联盟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金融支持、强化人才支撑等领域。”
2017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峰会的郑重倡议,让人心潮澎湃:各方携手努力,共建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为提升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杨华春 洪继东 图片由新都区提供
新闻推荐
近日,笔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新都区泰兴镇创新建立镇党委牵头、党支部统筹、党员落实的“三联+”工作机制,破解党员作用发挥缺机制、缺平台、缺抓手等问题,进一步促进党组织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