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与抗战老兵赵清学(前)合影□本报记者刘华恋文/图
七十年前,无数的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青春为新中国谱写新的乐章。在大新这片热土上,也曾涌现出这么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奔赴战场,为革命的胜利不顾一切,老兵赵清学就是其中一员。近日,在大新县德天公益志愿者的带领下,记者前往大新县五山乡天水村腊屯看望赵清学老人,听他讲述抗战的故事。
“1942年,我22岁,那年农历三月,国民党当局在乡里抽壮丁,因为我们家有兄弟三人,所以必须要抽一个去当兵,所以我就去当兵了。”赵老回忆道。
“当时我们是在龙门县集合,走路途经驮卢去南宁。”赵老回想了一会,继续说,“到了南宁我们马上被送往桂林集训,当时国家战况较吃紧,部队每天都在紧张训练。白天要出操,晚上还要摸黑反复地拆卸枪支,就怕晚上打夜战时,连枪都拿不出来。后来我就被派去了贵州,编入国民党独立团第五团任步兵。”
“1942年的一天,日军进攻贵州省贵阳市。当时乡亲们纷纷躲进山坳里的一个大山洞里,还有很多从柳州逃难来的也用箩筐挑着孩子到洞里避难。”回想起当年日军侵略贵阳的情景,赵老记忆犹新,“我所在的部队也骑马牵驴帮着民众转移,部队则以周围有利的山体地势布下重重防线,大家摩拳擦掌准备狠狠地打日本鬼子!”农老激动得拍起手掌。
“不知是何原因,当日军来到了山坳前,看到周边对自己不利的险峻地势,竟没敢打进山去,只在山口停下来放了几枪就撤退了。”赵老说由于部队的装备比日本鬼子的差,又怕对方使诈,所以还是不敢轻易出山,又过了两天,部队的团长才带着兵下山查探军情。
“当时山里没什么吃的,士兵们饿得手脚发软,随后三四天当地官员才委派群众送来粮食。”部队在山上苦守了一段时间,看到日本鬼子离开很久没什么动静时,才护送着乡亲们返回城里。
“那时候打仗,我们是小米加步枪,日本则是飞机加大炮,日军每天都开着飞机在我们部队上空扫射,在躲避时,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回忆起战场上的情景,赵老还显得心有余悸。
说起抗日,赵老说他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打掉了一架日本飞机。“那是1943年农历正月初二晚,我值班,突然有敌机从西边来袭,当时哨兵拉响了警报,紧急关头,我没有慌乱,而后果断地调动了枪炮打掉
了敌军的飞机。”赵老一边比划着射击的动作一边笑着说,“打掉飞机后我在部队就成了名人。”
赵老在贵州待了两三年,在他看来除了打仗,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水土不服导致的双腿浮肿,“两只脚肿得厉害,很长一段时间走路都困难。”赵老双手指着自己的腿,诉说着当年腿脚浮肿的程度,“由于当时没有治疗的药物,就只有依着当地的土法,将辣椒和瘦肉放在一起煮来吃,再用辣椒水洗泡双腿,慢慢地竟然也消肿了。”
1944年,赵老随部队离开贵州去了武汉汉口,随后1945年又去了南京,到南京时,日军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已然结束。1947年赵老随所在部队起义,加入了新四军队伍,并转为炮兵,并于当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赵老退伍回家。回乡时,看到他的乡亲都很惊讶,没想到他外出当兵这么多年居然还能活着回来。“我也没想到还能活着回家,还能活到现在的九十多岁。”赵老大声笑着说。
现在的赵老家四世同堂,儿孙满堂。他的身体也还硬朗,每天他都要拄着拐杖外出走一百多米;在家里不用搀扶,也能扶着楼梯扶手慢慢地走上二楼的餐厅。据村委副主任赵伟成讲述,前一段时间赵老还在自家门口帮忙收稻谷。平时,老人还喜欢看战争片,每当看到电视里战争的场景,赵老都会指着电视屏幕说:“看,这跟我们以前的战场一模一样。”
如今的赵老已是一位耄耋老翁,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但对某些战争的片段却还记忆犹新,抗战经历是老人难以忘怀的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
新闻推荐
大新讯大新县人民法院坚持以“公正司法,司法为民”为主题,不断深化司法服务工作,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该院曾先后获得“全区法院先进集体”、“全区法院...
大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