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权为学生分发午餐□本报记者陈文圣通讯员梁桂花文/图
40年,如果一个人走出大山,会走多远?
40年,如果一个人留在原地,能改变什么?
40年,他坚守深山,精心教书,潜心育人,为山里孩子撑起一片天,而自己却从一名19岁的帅小伙变成了年近花甲的老人。他说,他无悔。
如今,59岁的黄伟权仍坚守在仅有8名孩子的大新县昌明乡东风村腊屯教学点,为的是让山里娃能有学上、有书读。那校:一师八个娃
9月2日。小雨。面包车在蜿蜒、狭窄而泥泞的乡村小路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记者来到了大新县昌明乡东风村腊屯。
走过一段倾斜度约45度、长度约40米的陡坡,一栋一层平顶房,孤单单地坐落在村前这座小山坡上。
楼房前面的升旗杆是新换上的,那是一根笔直的削了皮的速丰桉。升旗杆的顶端,新换的国旗在风中摇摆,给小山村带来了些许喜庆的气息。
同行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腊屯教学点。
教学点有两间房子,一间是学生教室,另外一间是老师办公室兼学生饭堂。
黄伟权是腊屯教学点唯一的老师。上学期读三年级的几个学生已到中心校去了,目前,只有8个学生,分成两个教学班:一年级学生有2人,另外的6人是学前班。两个教学班都挤在一间教室里。
这是新学期开始上课的第一天。虽然,新课本还没到,但这难不倒黄伟权。
“从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要勤奋学习、认真读书,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积极关爱他人,人人争当三好学生,好不好?”黄伟权在黑板上写下“争当三好学生”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之后,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拉开了序幕。
“好——”孩子们稚气的回答在大山里回荡。
在腊屯教学点,黄伟权既是老师,还是“保姆”,担负着孩子们所有课程的教学,以及日常管理和生活照顾。
为了确保落实学生营养补助政策和教育教学工作两不误,为学生做营养午餐的工作,就落在了黄伟权的老伴黄新梅身上。
将近11点半的时候,黄新梅把在家里做好的学生午餐送到了教学点,由黄伟权端到饭堂里,分到学生的碗里。
7个小孩分坐在长方形饭桌的两旁,吃得津津有味。另外有一个年纪较小的还在教室里写作业,于是,黄伟权就把饭菜端到教室。
吃过午餐,就到了放学时间。
这里的孩子没有家长接送。孩子三三两两结伴走上山路,渐渐消失在黄伟权的视线里。
送走了学生,黄伟权动手拾掇孩子们留下的碗筷……那情:执着坚守,只为一份责任
黄伟权是土生土长的腊屯人。
在黄伟权“个人工作简历”一栏,记者发现,从1975年参加教育工作至今,他先后在东风村完小以及东风村腊屯、板庄屯、谭卜屯、板梦屯等教学点任教。
40年,他任教的“最高学府”是东风村完小。
40年,他坚守深山,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山村教育,从一个帅小伙变成了年近花甲的老人。
40年,他一如既往地如大山般刚毅地坚守着。他说,那是一份责任。
“山村封闭、贫穷、落后,必须要努力读书,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走出大山,走上致富的道路。”黄伟权的目光,始终盯着教学楼前的那棵苦楝树。这棵苦楝树,高大挺拔。
40年来,黄伟权辗转于家乡山村多个教学点,克服了种种艰难和困苦,执着坚守那一份不变的责任。
黄伟权的办公桌是一张老款式电脑桌,不少地方已经掉了漆,因为滑槽坏了,抽屉关不上。
然而,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新派作文基础理论》《新纲要·新师德》等书籍。
黄伟权人在深山,却不断学习新知识,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他还把新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坚持把教育工作搞好。”
2003年,国家实施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程,腊屯教学点获得改造项目指标,得到工程补助款20000多元。面对资金缺口,黄伟权不仅自己带头捐款,还挨家挨户发动村民集资,并和村民一起投工投劳,使教学点的教学楼得以顺利竣工投入使用。
黄伟权说,山村的教育,困难相当多,但是他从来没放弃过,一直坚定着信心。那恩:深山里的薪火传递者
1996年荣获大新县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是从教40年来,黄伟权获得的唯一一次奖励。
然而,在学生和村民们口中,对黄伟权的“奖励”,却是另外一种生动和精彩——“黄老师教书有耐心,手把手地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前班学生韦华权的母亲李英梅这样说;
“黄老师尽心尽力,有他来教着、管着娃娃,我们完全不用操心。”学前班学生黄雪晴的爷爷、63岁的黄伟勤说;
“任劳任怨,工作踏实,大山里的薪火传递者。”黄伟权的学生、现任昌明乡中心小学副校长的林海政的评价言简意赅。
40年,黄伟权已然记不清楚自己教过多少名学生,但是,他说,在乡里、县里、市里,以及自治区,甚至外省的很多单位的重要岗位,都有他的学生。
“如果不是他坚守在这里执教,我们这里的孩子就没有书读;如果不是他的精神鼓励着娃娃,他们也不会有今天。”黄伟权的学生、现任腊屯屯长林海江的话,说出了村民共同的心声。
明年5月,黄伟权将年满60岁,是退休的年龄了。
他心里始终担心的,是教学点老师后继无人的问题。“山高路远,学校条件差,少有教师愿来,即使有来了也呆不住。”
“如果到时还有学生,如果没人来教这些孩子,我愿意一直教下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让他们用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黄伟权把目光从苦楝树转向村头那条蜿蜒、狭窄而泥泞的小路。
那是腊屯通往山外唯一的山路。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大新县那岭乡扎实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日前,该乡将1000多株芒果树苗发放到43个村屯群众手中,用于村屯绿化。图为9月11日,五一村群众在高兴地搬运政府发放的树苗。...
大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