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讯 阳春三月,大新县甘蔗“双高”生产高潮迭起。该县各乡镇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截至3月17日,大新县全县完成甘蔗“双高”种植任务2.13万亩,完成任务率达47.3%。机械化种植省工又省力
3月15日,在大新县龙门乡宝山村礼合屯277亩甘蔗“双高”示范基地上,3台农机“突突突”地来回穿梭。礼合屯二组村民小组长陈光程双手叉在腰间站在地头上,一边指挥农机作业,一边调运化肥。举手投足,俨然一位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将军。
“机械化种甘蔗,省工又省力!”说话时,陈光程一脸骄傲。
礼合屯二组有80户300多人口,75%外出打工,甘蔗种植面积有900多亩,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全村99%农户建起了“甘蔗”楼。今年开始搞甘蔗“双高”,277亩地耕种全部实现机械化。
陈光程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种一亩甘蔗,人工需要3个工日,每个工日100元。现在用机种,费用只花180元,比人工种植节省120元。全村277亩“双高”基地,共省下3万多元。
正在当地指导工作的副乡长何荣莉介绍,为了按时按质超额完成今年县委县政府给龙门乡下达的500亩甘蔗“双高”任务,针对全乡外出劳务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龙门乡协调来了8台农机投入到甘蔗“双高”生产中。目前,龙门乡实际完成1087亩,已耕种700亩,还有3个片区300多亩正在一边平整土地,一边耕种。估计月底全部种完。乡里还计划引进甘蔗收割机,这样,今年全乡甘蔗“双高”生产有望实现全程机械化。实施土地流转农民得实惠
3月10日,在大新县宝圩乡板六村板六屯的500亩甘蔗“双高”基地上,大新县陇那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两台机器正在紧张地作业中:一台农机正在耙地,另一台钩机则挖掘渠道,8名村民将钩机挖上来的石头搬运到田埂上。
陇那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管农忠强介绍说:“板六屯这片500亩的地块和板难屯的400多亩地原来到处都有露牙石,而且地块高低不平,耕种很不方便。去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宣传发动下,这两个屯将土地实行了“小块并大块”,并以每亩800元的承包金、承包期为10年,流转给合作社作牛饲料基地:板六屯500亩地种‘双高\’甘蔗,甘蔗尾用来喂牛;板难屯400亩种玉米,包括玉米苞都用来喂牛。合作社不仅一次性付清3年的租金,还自筹400多万元调来了6台机械按甘蔗“双高”基地的建设要求进行土地整治。”
“整治了一年,以后世世代代耕种就方便了。合作社真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啊!”今年62岁的板六屯老队长王建民站在地头,一边笑着说,一边用手在额头搭了个凉棚,注视着来回穿梭的农机,仿佛在欣赏一幅怦然心动的画面。
笔者在现场看到,整治后的田地,不仅地面平整,而且修了排灌渠道。旱时能灌溉,涝时能排水。
土地流转,不仅让这两个村130多户的村民每年领上土地租金,而且让村上的剩余劳动力安心外出或就近打工。今年57岁的村民农绍丰从去年到现在,已经给合作社打工4个多月,每月3000元,而且当月领取。
“像我这样的年纪,能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多亏了合作社的帮助!”接受笔者采访时,农绍丰高兴地说。
宝圩乡乡长林宁介绍,宝圩乡今年甘蔗“双高”生产任务是1500亩。为了超额完成种植任务,宝圩乡积极引导本地经济能人参与到甘蔗“双高”生产工作中来。目前,全乡“双高”甘蔗新增种植面积达2500亩,已经完成2200亩的种植任务。
成立甘蔗生产合作社村民土地入股参与分红
在大新县雷平镇那岸村上吝屯,甘蔗从种到收,全程实现机械化;村民把土地入股,不用出力,年终就能分红。这是在雷平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上吝屯创新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
3月8日上午,笔者来到雷平镇那岸村上吝屯采访。刚到村头,就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台机耕机“突突突”地在200多亩的田地上来回穿梭,又深又黑的泥土被一排排地翻犁起来;20多名村民正在忙着将田埂上的石头搬运到水沟边,作为砌三面光渠道用料。
上吝屯村民小组长农学武今年40多岁,是村上的经济能人。见到笔者前来采访,热情地上前来打招呼。他介绍说,上吝屯是个只有28户120人口270亩耕地的“微山村”。由于土地少,村里有50多人外出打工。十年前村里大都种水稻和玉米,之后才陆续有人种甘蔗。后来发现,种甘蔗比种其他经济作物好管理,种一年收三年,既赚钱又轻松,于是,很多人干脆把地都种上了甘蔗,目前全村甘蔗种植面积达220亩,去年入厂原料蔗800多吨。去年镇上组队外出参观学习,看到“双高”甘蔗能增产增收又增效,全村群众对“双高”甘蔗种植热情高涨,把所有的地块并起来后,又按一份地出1000元的办法,全村自筹11万元资金请来了机耕机。
“连片种植,从耕到收,由机械代替,省工省力省时。以一亩甘蔗为例,用机械种,能节省100多元,用机械收割,一车甘蔗可节省800元。还有,连片种植,不留田埂,只在地头作个标识就行。全村900多条田埂等于增加了甘蔗面积8亩左右。”雷平镇干部农春干接过话茬说。
“没有了田埂,村民管理起来不是容易发生纠纷吗?”笔者问。
“这个我们都想好了,可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农学武接着说:“我们的办法是,把全村农户分成3个小组,每小组10至15人左右。每一组负责管理全村全年的甘蔗,每3年轮换一次。为了奖勤罚懒,我们还特地成立了甘蔗生产理事会,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由理事会负责监督全村全年甘蔗生产所需要的农资采购,严禁短斤少两或虚报高价等现象。一旦发现类似现象,由理事会给予相应的处罚。至于小组成员的报酬,我们以每亩5至6吨作为基数,超过的部分,算作管理人员一年的报酬。超产量多,报酬就得多。如果达不到这个基数,等于一年白干,只能享受当年集体分红。这样做以后,在外打工的人不用担心自己家田地无人管理而撂荒,在家的老人也能安享晚年,就是没有劳动力的家庭,也能有收入,达到***的目的。”
雷平镇党委书记赵英林告诉笔者,上吝屯群众基础比较好,村民小组班子又很能干,带动能力强,这一新型生产经营模式一定会成功的。(廖德峰 黄德民)
新闻推荐
大新讯近期,大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大新县2016年***职业培训班,就药品购销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据...
大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