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内水景
浓沙屯里整齐的矮房
▲做手工的村民□本报记者 农彩云 蒋欣攸
“浓沙屯是个老文明村。”
“2014年,在覃民的带领下,浓沙又开启了新的致富路。”
提起浓沙生态旅游景点的建设,屯长黄日相一改平日话语不多、不善言谈的风格滔滔不绝。
这是一个彰显新旧文明和文化的村落。
大新县桃城镇万礼村浓沙屯离县城只有五公里,从1997年起就陆续获得县、市、区三级文明村称号,是大新县最早的文明村。浓沙生态旅游景点首先是建立在文明村的基础上的。
走进浓沙屯,文明的痕迹随处可寻,老味也处处凸显: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五六十年代的老水渠绕村而过,淙淙流水在石板路旁,一路欢快地向下游流去;偶有一两个小瀑布,曲折的老石桥横跨水渠,空气里弥漫的是水的清新味道。水边,是葱葱郁郁的竹林,村里随处可见长得长短不一的树木,树木的根须似乎要提醒游客村里那些久远的故事。
民房和已经完全硬化的村道,以及那些散落的穿插建在渠边、林子里和民房旁的健身器材、球场却又处处彰显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无论走得多远,浓沙人眷恋着这片土地,并为这块故土深谋远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民覃民从浓沙走出去到广东打工,稍有成就回大新注册成立了盛都工贸有限公司,企业设在离浓沙不远的地方。
“公司就建在家门口,这个公司简直是为这个村建的。”桃城乡政府宣传委员许梅深说。屯内水景
“村里有100多个劳动力,其中有80多人在覃民的公司上班,我儿子和儿媳也在他的公司工作。”说起覃民和他的公司,黄日相的言语和神情流露出的是赞扬,2011年起,黄日相的儿子儿媳到盛都工贸有限公司工作,每人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在浓沙100多名劳动力中,像黄日语的儿子儿媳一样在盛都工作的就有80多人。公司还聘请了5名保洁员维护村里的自然环境,每名保洁员每月有800元的工资收入。
“浓沙屯生态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2014年,覃民决定依托盛都工贸农业有限公司的财力和浓沙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领村民开辟新的致富路。”黄日相说,老文明村有了新的发展。
“这些都是做民族服饰时用的花边,挣些零花钱。”村民许嫂和姐妹们聚在家门前做手工饰品。新农村建设中建起的一排排民楼似个风情小镇,阳光下,三三两两的妇人们聚在一起“挣零花钱”。
刻有“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石板路别具风情,农家乐和竹子做的水车依水而建,水边还有许多新种下的景观树。篮球场和游泳池是年轻人的专属,同时也是周末游客喜爱的健身场所。
浓沙生态旅游景点的建设和形成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参与。
2014年,大新县委书记使用书记专项经费请专家为浓沙做景区规划,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篮球场、文化舞台、停车场、公厕、吊桥、沿河观光道、环山道、生态草莓园、大型游泳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打造。盛都工贸有限公司也垫付了300万元资金参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后,覃民提出在自己的家乡成立崇左市首家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大新县浓沙屯乡村旅游发展公司,采取“农户入股+公司运作”的方式按规划设计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农民既是股东,又是农家乐等项目的经营户。
政府的重视和覃民起到的榜样作用为浓沙景点的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支撑和动力。从2014年起,88户村民每户每年入股5000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浓沙生态旅游景点,今年已是第三年,一户不落。
去年起,游客不断增多,村民收入开始增加,农家乐等项目开业以来,村民们的人均纯收入比周边村屯高了4000多元。
依山傍水的浓沙,如今是大新着力打造的星级乡村旅游区,是崇左市首条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带的23个村屯之一,景点内有农宿、游泳池、农家乐、真人CS基地、环山道等休闲项目。
9月22日上午,以小桥流水人家为背景,来自大新县恩城乡恩城社区岜隆
屯山歌队的麻阿姨和岜隆屯山歌队的同伴们对镜梳妆,换上壮族传统黑衣壮服饰,唱起山歌来。
从县城自驾车前往浓沙不过10分钟,像麻阿姨这样就近在浓沙休闲娱乐的当地居民已不在少数。周末早上,吃过早餐,来到浓沙,游泳或玩真人秀,中午在农家乐吃些土货,下午烧烤再回城,或者工作日的下午下班后,前往浓沙游泳,当天返回,这样的休闲娱乐方式在大新已开始流行开来。
据了解,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优势资源,大新县着力打造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带,示范带始于县城,经桃城、恩城两个乡镇,将带动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和星级农家乐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图为专家授课现场大新讯近日,广西民族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专家谭树生到对口帮扶医院大新县下雷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专题培训,给来自该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村卫生室的村医共85人进行授课。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