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熙
在新闻报道领域,一提起“工作报道”就会让人联想到“枯燥乏味”。所以很多新闻工作者都为如何做好“工作报道”而大伤脑筋。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编辑,面对通讯员的“工作报道”投稿也非常头痛。没有工作报告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工作报道”变得有味道,这是一个大问题。
工作报道枯燥乏味,它的主要表现是:标题上大多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如“×××工作成效显著”“×××局强化措施推进×××工作”“×××县多措并举推进×××工作”;导语方面,多以“近年来”“今年以来”“今年上半年”“去年以来”“近五年来”、“自开展×××活动以来”等作为常见开头;段落方面也有一般模式,例如,以一句总概括式的引语带出下文一大串的工作陈述(其实就是工作总结),比如在“高层重视,领导有力”“措施到位,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各方满意”等下面列出主要的工作内容、措施、成效,等等。
“工作报道”,可以直接说就是写给领导看的,为的是得到领导对该项工作及其完成工作者的注意乃至肯定。所以不少的写作者对工作报道创新不重视,认为“发出来即可”。不少写作者拿到总结材料之后拟个题目、改头改尾即投稿,编辑限于时间、空间因素也未能深入采访,图方便、思人情地也就发了出来,至于读者喜不喜欢、看不看都不予理睬。殊不知,原本仅是工作报道枯燥乏味,后边导致整个报纸也枯燥乏味了。
我们主张“写给领导看”的东西也要写好,因为创新改进工作报道、使工作报道有滋有味,不但可达到“写给领导看”的目的,而且更加容易达到“获得领导肯定”的更高效应,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读者群,使工作报道的影响提高,最后报纸质量也随之提升。
如何搞好工作报道?我认为——
要善于寻找和突出百姓关注和政府关心的结合点写工作报道
拿了总结改头换面设标题就发,整个工作报道都是总结的话,“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思路是很清晰,要点讲得很全面,但过后却没有一点让人记得,这样的报道等于没报道过。要善于选择百姓和政府关注的结合点来着重写,这样既宣传了工作,又能把工作宣传深入。2014年7月13日《左江日报》第一版《咱们的村支书村主任身体还好吗?》一文,报道的是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基层村干健康没保障”意见的整改工作,作者抓住了基层村干和市委共同关注的焦点来写,单“咱们的村支书村主任身体还好吗”的新闻标题就已很引人。如不善于找“点”,按一般工作报道那就可能写成“崇左市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为基层村干进行免费体检”,然后格式化地写领导重视、强化措施等,这样既枯燥又没宣传效果。要善于使工作报道“情节化”
在新闻写作中,“有情节天然好于没有情节”,于工作报道中增加情节可避免总结直述的枯燥。发稿于2009年7月15日《左江日报》第一版的《突出实践抓党建,促进发展惠黎民——以“双培双促”解读市工商局党建工作特色》一稿,文章要宣传报道崇左市工商局的“双培双促”工作,但文中有情节描写:“在扶绥县岜伦乡岜伦村,近几年来靠饲养美国皇鸽成功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不断涌现村民称之为”鸽子楼“的新房子”,然后引出工作:“这些”鸽子楼“的出现与市工商局在当地指导开展”双培双促“工作息息相关”。文末也有情节:“在市工商局简陋的办公室里无意发现,有一台工作电脑是以毛主席画像作为电脑桌面背景图的,图上正是毛主席那句最为国人所熟悉的名言:为人民服务。我们相信,这是该局党建工作的成果,是广大干部职工在长期工作实践当中养成的信念。”这样使用情节来引出工作,我认为可很大程度上减少“纯粹总结”的枯燥乏味。要善于让工作总结“引用化”
在新闻报道中,“有引用天然好于没有引用”,而且“直接引用天然好于间接引用”,我认为让那些枯燥乏味的总结语言通过有关负责人的口中说出或许可以不那么枯燥,原因有二:一是通过引用可以通过口语化来表达工作,较之书面语的总结更加通俗易懂,使新闻的“接近性”得以更充分发挥作用;二是通过引用即可变化表达的主体,避免了作者说教式“长篇大论”对读者造成的高高在上的不自然感。这里还有更广义以上的“引用”,就是直接引用“受众”的话来评价工作,这种情形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比如有文章宣传报道扶贫工作,以一耄耋老者的感慨开头:“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我晚年的幸福生活”;也有引用对联、山歌之类的,如《左江日报》2012年8月10日第一版有文章专门报道崇左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导语即用百姓家门上的对联:“昔日墙裂顶漏风雨来作客,今朝壁固瓦全寒暑去无踪”,如此引用使工作报道少了高大空,实现了具体化、亲民化、情节化,有“一句顶一万句”之功效。善于明辨亮点,善于取主去次
获得2008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一文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这篇佳作写的是普通妇女吴兰玉近十年靠拾荒还债的感人故事。文章通篇以故事、用情节写吴兰玉,仅仅在最后两节才用了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写“政府帮助吴兰玉”。我在想,换做一般的作者写可能会错过了“诚信”这一重大主题,弃主取次写成“政府扶贫济困”的工作报道。《左江日报》2008年10月20日第二版《生死时速:30分钟=420条生命》一文,记述宁明县那堪乡驮楼村平高屯共产党员麻郁超与洪水赛跑救了全屯群众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写作者在听取县政府汇报救灾工作时发现线索后跟进采访写就的,如果当时作者仅满足于材料,没有明辨这一“亮点”,那就谈不上深入采访,也就没有了后来那篇获得广西新闻奖二等奖的好新闻。事实上,在工作汇报、工作总结中有很多的新闻线索,甚至不乏好的新闻线索。居于此,新闻工作者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火眼金睛,在大量工作总结中发现好新闻、好线索。要善于灵巧变“典”
灵巧变换使用典故并非搞好工作报道的根本,但若用好却可以一语传神,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报道扶贫部门深入边远山区开展扶贫工作,有写作者使用标题“穷在深山有远亲”,灵活变换使用了“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典故,令人印象深刻;2004年12月30日《河南石油报》有消息《精蜡厂战略转型演绎市场传奇》,导语写道:“口香糖中加入一种特质蜡,使‘味同嚼蜡\’一次不再准确”,反用“味同嚼蜡”之意,形容石蜡产品的精妙;还有诸如《生活的烦恼跟组织说说》改用《常回家看看》歌词“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所以,典故“用得好”,可以让工作报道“活”起来。(作者单位:左江日报社)
新闻推荐
扶绥讯 近日,扶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在开展对以无证驾驶,假牌、套牌、无牌车辆上路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重点整治活动中,当天对两名无证驾驶人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并处罚款...
扶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