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直宽阔的水泥路,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整齐漂亮的居民住宅,标准化的村屯小广场……这一切,都见证了扶绥县昌平乡石丽村这个贫困村的“华丽转身”。
石丽村曾经是扶绥县出了名的贫困村之一。三年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三年后,全村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成功甩掉了“贫困帽”。如今,村子美了,干群关系和谐了,石丽村成了十里八乡脱贫致富的“典型村”“明星村”。这一切,与当地群众的努力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帮扶分不开,更与后盾单位市委组织部和石丽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陈立志的努力分不开。第一书记“立志”让村民富起来
昌平乡党委书记罗佳震说,“第一书记”陈立志到来之后,昔日贫困的石丽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村民医疗、卫生、教育等有了保障,一个“小康村”的雏形已经形成。
石丽村有5个自然屯,共940户,3370多人。今年70多岁的石丽村老支书黄国恒说,过去的石丽村“吃饭靠玉米,用钱靠砍柴”,全村就有200多户属于赤贫。
2012年初,在市委组织部工作的陈立志担任石丽村第一书记进村驻点,让当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成为他的任职目标。“要想富,就要选好的出路。”经过深入调研,陈立志和村“两委”班子把甘蔗产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主导产业。很快,一场土地整合和推进蔗糖“双高”基地建设的战役在石丽村全面打响。目前石丽村甘蔗种植面积达9520亩,总产值190.4万元,甘蔗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75%以上。
“这两年依靠种植甘蔗,每年甘蔗产量在130吨以上,加上外出务工收入,我们家不但建了新房,而且买了一辆重型卡车跑运输。”陇仰屯第1生产队村民李崇生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三年来,陈立志帮助石丽村协调解决资金,引进甘蔗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开展土地整合,推进建设“双高”示范基地建设;向上级争取资金22.6万元,为石丽村购买了一台甘蔗种植机;全村引进03-2287甘蔗新品种试验种植项目200亩,组织群众整合土地3037亩,建设蔗糖“双高”示范片500亩。(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甘蔗主导,多业并举。"石丽村还通过发展坚果种植、甘蔗间套种西瓜、花木培育、劳务输出,山羊、龟鳖、蛇等动物养殖等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2011年,石丽村人均收入仅2300元,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930元。
新村建起来新貌亮出来
石丽村哪个屯搞得最漂亮?村民回答惊人相似:"当然是屯楼屯的小广场。"屯楼屯小广场被当地村民喻为"小乐满地":新铺设的绿色地砖、标准的灯光球场、漂亮新颖的舞台、整齐划一的室外体育健身器材等等,让人流连忘返。
村委会主任方纯意:"屯楼屯的小广场虽是屯级广场,但硬件设施可以跟集镇、县城的广场有一比。"
"村卫生所共7间,100多平方米,有2名村医上班。"村医何立辉告诉笔者。
三年来,在后盾单位市委组织部、昌平乡党委政府和第一书记陈立志努力下,石丽村实施人饮工程项目4个,建设安装5.8公里自来水管道,群众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硬化村屯道路及巷道12.765公里,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村屯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生活垃圾集中清理,屯屯有保洁员,村里装上了30多盏照明路灯……
正所谓"人穷志短"。过去,因为贫困落后,石丽村的村风一直不太好。如今,逐渐富裕起来的石丽人,"求上进、学科技、奔致富"成为生活主旋律,到处洋溢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陈规陋习也销声匿迹。
村委主任方纯意告诉笔者,目前,石丽村正着力创建"服务型党支部",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把村里的甘蔗种植能手、致富能手组织起来,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引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新闻推荐
崇左讯 近日,自治区环保厅对全区14个地级市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交叉检查,对各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工作进行量化评分(满分为100分),结果显示全区平均分为89.4,崇左市为96...
扶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