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金一家送沈东平(右四)入伍时合影留念
在中越边境龙州县金龙镇光满村板雁屯,有一户寻常人家,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成为全村的一段佳话。这户人家1983年起,先后选送7名子弟去当兵,今年又有1人应征入伍,是典型的“军人世家”。近日,笔者走进这户寻常百姓家,聆听他们不寻常的故事。
沈元金,中共党员,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支前民兵排长,今年71岁的他精神抖擞,依然风采不减当年。作为沈家的长辈,当问及为什么把儿孙们都送去当兵时,这位当年的老民兵排长朴实地说道,“我把儿孙们养大,就是让他们为国家做贡献。我自己不是正规兵,有些遗憾,希望子延父命,实现我当正规兵的愿望。”这个家族良好的家风成就了这个“军人世家”。情系边防,心向军营
沈汉勤,这个家族里第一个当兵的人,沈元金的侄子。1983年应征入伍,1987年退役后又在横罗国防民兵哨所当哨兵。回忆起当兵的初衷,沈汉勤说道,“从小就有一个当兵的梦想,家住中越边境上,那时候边境很不安宁,经常有越南武装人员骚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一种保护父老乡亲、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当兵。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深刻感受到,只有军队强大了,才能保卫家乡,才能保卫我国领土安全。”15岁的他,初中毕业后毅然决然去当兵,练就一身好本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保家卫国的决心。当兵接力,养儿报国
大哥沈汉勤退伍后,弟弟沈汉东感动于父辈的愿望,继续扛上枪杆子,1987年至2006年一直在驻广西某边防部队服役。如今已转业在法院工作的他,坦言当兵对自己帮助很大,在部队的历练,培养了自己良好的作风、纪律,掌握了一套独到的管理方法,工作开展很顺利。
沈汉芳、沈汉冬、沈汉龙是沈元金的儿子,他们受到堂哥沈汉勤当兵影响,也毅然去当兵,在部队表现优异,均立功受奖。如今,退伍不褪色,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多一个人去当兵,就意味着家中少了一个劳动力,但老人说,“养儿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我们沈家的子孙就是要去当兵。”孩子们在部队服役时,沈元金时常写信叮嘱他们:“辛苦一家人,幸福全社会。在军营不要挂念家里,要安心工作,专心训练,一切以部队为主!”正是这良好家风造就了这个家族的光荣传统。
沈元金的小儿子沈汉朝,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参军入伍,但他不放弃,依然选择到横罗国防民兵哨所当哨兵,他自豪地说道,“民兵也是兵,保卫边疆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沈元金的孙子沈东平,今年9月份应征入伍。他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道,“我受到伯伯叔叔们的影响,今年踊跃报名参军,去到部队也许我不是最出色的那一个,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那一个。我一定会坚持下来,刻苦训练,勤奋工作,延续我们家族的优良传统。”沈东平入伍,成就了这个家族又一段佳话。全村典范,光荣之家
目前,当兵冷、征兵难成为一些地方的难题。笔者也疑问,沈元金所在光满村征兵工作是不是也比较难开展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询问了光满村村支书农启光,他感慨地说:“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多,父母大多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当兵,但沈元金家族‘好男儿当兵去\’的爱国热情为全村树立了好的榜样。一到征兵季,村里的适龄青年都踊跃报名参军,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村里的征兵工作开展得也十分顺利。这个家庭给部队输送了那么多优秀兵员,是全村乃至全社会的典范,是实至名归的光荣之家。”
新闻推荐
医务人员为村民量血压崇左讯“医生,我的耳朵最近耳鸣得厉害,您帮我看一下...
龙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龙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