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覃世默 杨 璐
这里,是世界珍稀动物白头叶猴最后的家园;
这里,为全国的石漠化生态治理作出了典范;
这里,建立了最早的国家级综合性林业实验中心……
桂西南的左江之畔,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崇左市,在石山区缔造了令人赞叹的“生态奇迹”。
向“生态癌症”开刀——秃山重披“绿装”
青山环合,绿树成荫,幢幢乳白色楼房掩映其间,特别耀眼;村里路面整洁,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走进天等县驮堪乡康屯,犹如来到一座美丽的森林公园,让人无法想象这里曾是石漠化的重灾区。
崇左境内石山广泛分布。长期以来,群众为了生存,毁林开垦,过度采伐,肆意放牧,出现了严重的石漠化现象,生态环境恶化。
向石漠化“生态癌症”开刀,还石山绿色!2002年,崇左市在天等县驮堪乡石山区建立生态综合治理试验区。8年来,这个总面积1233公顷,包括3个村13个自然屯,人口3769人的区域,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生态能源、高效农业等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0.8%提高到现在的81.9%。
原属重度石漠化的康屯是从综合治理中获益最大的屯之一。该屯党支部书记李绍新自豪地说:“我们全屯72户人家,户户建起了楼房,户户用上卫生的自来水、建起沼气池!”
在建立试验区之后,崇左市又与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合作,在城区的龙峡山建立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120亩,各县(市、区)也根据实际建立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
成立于1979年的广西凭祥市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是国家级综合性林业实验基地。30年来,这里推广发展珍贵树种培育技术与实验示范、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优良速生阔叶用材林培育,有效改善了生态系统。今年4月12日,前来考察的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对当地生态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石山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的成功,为崇左探索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目前,该市治理石漠化面积达8.62万公顷,天等县试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680元,增至2009年的2000多元。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崇左市积极推广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道路绿化、村屯绿化、单位庭院绿化等森林生态建设措施,实现“绿尽千山万水、绿进千村万屯”。
据统计,去年崇左市森林面积为86.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0.18%。境内有7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保护区,亚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独特,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宝库”。
今年3月,围绕突出“山、水、绿”特色,加快推进一批生态文明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市的要求,崇左先后启动了中国-东盟陆路大通道生态建设工程及左江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活动,打造“百里公路木棉红”和“百里生态文明河谷”美景。
对污染排放物“说不”——再现蓝天碧水
崇左的“黑”(锰)、“白”(糖)两大支柱产业均属高能耗、高污染大户。其中,制糖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占全市总量的62%,排放量列全区第三,是首府南宁上游左江的水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围绕建设“中国绿色糖都”和“中国绿色锰都”,崇左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实施糖业、锰业重点治理工程,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
在制糖业,崇左市从2006年开始大力推进制糖技术改造,完善糖业污水处理系统。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糖业示范区,在制糖企业中推行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
随着大型硫化床锅炉、无滤布真空吸滤机等一批代表国内外先进水平设备的引入,以及废水末端处理系统、清污分流技术等在全市15家制糖企业的推广和应用,到去年,崇左制糖业COD(化学耗氧量)排放量比2006年减少80%,每吨甘蔗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并在2008/2009年榨季全部实现废水治理达标排放。其制糖业的环保治理工作也因此位于全国领先地位,并多次得到国家环保部、全国糖协的高度表扬。
在大新县下雷镇锰矿区,记者看到,一边是机器开足马力,隆隆作响,一边是山青依旧,水绿如常,天蓝若洗。采矿区内,除了正在作业的采矿点外,废弃的区域全部得到复垦,植被得到恢复。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矿区内的企业废水都基本上实现循环利用,废气经过环保部门检测实现达标排放。
近年来,崇左市在锰行业累计投入污染治理资金超5000万元,配套建设了正压反吸大布袋除尘等一批治理设施,污染物减排效果明显。
崇左还大力推进淀粉和酒精等行业的废水治理工作。目前,全市16家淀粉企业基本完成了环保治理设施建设。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强制淘汰了水污染严重企业6家。
有关监测数据表明,目前崇左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左江水质更是提高到了Ⅱ类标准。2008年,广西10个城市参加全国城市环保“城考”,公众对崇左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居全区之首。
让生态文明意识“扎根”——人与自然更和谐
世界级珍稀动物白头叶猴,跑出它们藏匿的深山,来到山脚的树丛中取食、嬉戏。正在附近甘蔗地里劳作的农民,不时把野果撒向山脚,淘气的猴子纷纷从树上跳下来,争抢着农民的馈赠——在崇左市白头叶猴栖息地,人猴和谐相处成为常见的情景。
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种在地球上生存了250万年的精灵,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但它幸存于崇左——这一奇迹,是人类创造的!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生产方式落后,桂西南地区生态系统曾经出现严重的矛盾,人与白头叶猴展开了对生存空间的激烈争夺。到1996年,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已经减少到35平方公里,总数不到500只,比同期总数超过1500只的大熊猫更为稀少。除了江州区板利和扶绥县岜盘的小片石山区外,其他地区已难觅白头叶猴美丽的踪影。
1996年10月以来,北京大学科研组进驻白头叶猴生态公园进行科研考察,建立了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在此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对白头叶猴加以保护,同时也给崇左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全新理念。
崇左市充分利用研究基地的专家效应及人才资源,以白头叶猴为品牌,大力抓好崇左生态公园的开发和建设,形成一个融旅游、环保、科研、教育于一体的生态建设示范基地,并先后被确定为“广西青少年环保教育基地”和“广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去年8月13日,崇左市又与北京大学共建广西崇左市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大力传播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强化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
如今,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知道应该珍惜野生动植物资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江州区罗白乡岜旦村村民陈继海告诉记者,在地里耕种时,经常看见周围山上觅食和嬉戏的白头叶猴。“我们知道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是我们身边的宝贝,应该保护好。”
目前,崇左生态公园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明显上升,由1996年的90多只增至现在的近600只,12年间翻了5番。这不能不说是动物保护上的奇迹!
崇左,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重新上演——人与白头叶猴再次和谐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崇左生态公园更为世界其他生态保护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本——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离我们并不遥远。
新闻推荐
本报凭祥讯凭祥市把做好双拥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部队建设的大事来抓,取得显著效果,连续多年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3年来,该市财政共投入3756万多元用于驻凭部队、...
凭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凭祥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