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莫艳萍
11月15日下午,随着中央媒体记者们结束对凭祥市浦寨边境贸易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的采访,中央媒体采访团全部完成了对广西实施北部湾开放开发战略取得成果采访行程。
11月10日到15日连续6天时间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网、香港文汇报与自治区媒体的20多名记者,组成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央媒体采访团,先后深入南宁、北海、玉林、钦州、防城港、崇左等市进行全景式采访。
6天时间里,中央媒体记者们进企业、下工地、到边关、看码头、访园区,所到之处,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大工业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企业扎堆集聚,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大城市的框架逐渐拉开……“磁场效应”、“频创纪录”、“北部湾速度”盛赞之声不绝于耳。
人民日报广西分社社长郑盛丰说,一路走来,所到之处近几年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既是一个民族地区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也是中国一个重大战略实施后的现实巨变。这些变化,记录并反映出中国与东盟10国间开展全面合作的历史进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够见证、采访并展示这样的变化是责任,更是荣幸。当他看到家乡玉林龙潭产业园展现的美好远景时,当即用客家话现编了一首山歌:“改革开放新事多,客家老表乐呵呵;龙潭组团拔地起,媒体妙笔奏新歌”。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政文室副主任张宗堂:“这是采访之行、学习之行,更是一次感悟之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巨变和崛起让人们对广西刮目相看,我一定要把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写到我的文章中,让自己也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作一些贡献。”
经济日报记者童政说,此行采访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三个感受:一是变化大。短短四年时间从无到有,从蓝图变现实,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内国际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二是起点高。一开始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建设,注重生态和工业功能区的划分,注重民生改善,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三是视野开阔。站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推进经济的开放开发,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起步的时间不长,但发展潜力很大。
光明日报记者黄杰瑶说,为期6天的近距离走访,每天都感受到一股股建设发展的热潮:在南宁保税物流中心,新建宽敞的冷链物流库,让广西的香蕉和板栗等农产品运输到全国各地;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北海铁山港,已投产运营的电子产业园、出口加工区使北海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紧锣密鼓建设中的玉林龙潭产业园正在展开美好前景;美丽的钦州,千万吨级的中石油石化炼油基地全部建成,雄伟的厂区、巨型储油罐,让钦州翱翔的翅膀已经展开;站在20万吨级的码头上,美丽的滨海城市防城港已积蓄了腾飞的力量;繁忙的凭祥中越贸易市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在这里汇聚交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散发出的灼热建设浪潮,让我们心潮澎湃。
中国日报记者靳亥星说,踏入北部湾,热情的感觉扑面而来,这里的人民自信而开放,一个互相协作、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建设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北部湾速度”背后,是商机,更是潜力。
中央电视台记者刘春说,经过6天的实地走访,亲眼看到北部湾经济区一步步向规划中的美好蓝图挺进,成就之大令人鼓舞。当我通过摄像机的镜头记录下点点滴滴时,我在想,这是一块多么充满活力的美丽土地啊!我相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明天会更好。
科技日报记者江东洲说,每一次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采访,都能明显看到和强烈感受到北部湾经济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从“风生水起”到“千帆竞发”,北部湾经济区已经发展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也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经济最活跃、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覃世默本报通讯员张扬黄聪兔年元宵节过后,中越边城凭祥的红木市场陆续“开年”,沉寂了10多天的交易又火爆起来。在当地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南山红木文化街,王宝田正忙着与浙江来...
凭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凭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