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秀隆 莫 迪 本报通讯员 苏 川 黄锦亮
10年前,崇左市区很多地方还是一片乱石堆;10年后,这里已经崛起一座现代化城市。
10年前,崇左各项经济指标排在全区之末;10年后,崇左经济已经发展到了我区中等水平,更赢得了“中国糖都”、“中国锰都”、“红木之都”等美誉。
10年“蝶变”,靠的是对开放合作的坚持。
发展思路之变:从“新兴城市”到“开放高地”
2003年8月6日,崇左建市。
其时百废待兴。崇左市首任领导班子迎难而上,提出“建设桂西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率领全市人民以“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精神,努力破解城建用地和资金瓶颈问题,硬是在乱石堆上筑起一座新城。
崇左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区位!“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是对崇左区位优势的形象概括。要发展,必须要主动拥抱东盟。
2008年,崇左提出“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新兴城市”,吹响了开放合作、对接东盟的号角。2010年,打出“陆路东盟”品牌,倾力打造“南崇经济带”。将近3年过去,沿南友高速公路,8大产业园依次布局。今年上半年,经济带各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9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六成。南崇经济带已成为崇左对外开放的大平台、产业集聚的加速器和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拥抱东盟天地宽。借助“陆路东盟”大通道,崇左边贸如虎添翼,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位居广西第一。
其间,有两个时间节点别具意义:2011年9月,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2012年6月,南崇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政策,用足政策,大开放格局已然成型。
今年1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到崇左检查指导工作时强调,崇左要真正成为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新高地,成为提升我区沿边开放水平的“桥头堡”。崇左市迅速贯彻落实,鲜明提出把“加力开放合作,加快南崇经济带建设”(简称“两加”)确定为2013年工作主题,并提出争当中国沿边开放“新深圳”的发展新目标。
6月下旬,市四家班子领导、各县(市、区)及市直各有关单位主要领导100多人赶到深圳,考察工业园,参观企业,听取经验介绍,行色匆匆,这是该市把“创新教室”搬到深圳。一路所见,深圳的创新精神令各级领导深感震撼,亦深感争当沿边开放“新深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市委书记黄克说:“实施‘两加\’,最重要是解放思想。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凡是有利于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事情就大胆去干。”
开放合作继续引领“新崇左”,为今后发展定下基调。
产业结构之变:从“一穷二白”到“白黑红绿”
“刚建市时,崇左哪有什么工业哦,简直就是一穷二白。”提起建市起步创业的艰辛,退休干部徐城感慨万千:崇左市前身的原南宁地区,79家地直企业就有75家随东部5个县划归了南宁。崇左2004年一季度的财政报表全部出现赤字。
崇左工业从零起步,十年跨越,突围点在特色产业。
崇左人常说:“我们不跟人比块头,我们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是什么?是“白黑红绿”四色产业。
“白色”即糖业。建市以来,崇左已连续9个榨季产糖量居于全国首位。蔗糖业对全市GDP贡献率高达68%,是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糖业协会正式授予崇左“中国糖都”荣誉称号。
“黑色”即锰矿业。凭借锰矿储量的绝对优势,崇左正在打造“区域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绿色锰都”。
“红色”即红木产业。依托口岸优势,红木产业已摆脱单一的产品销售,逐渐形成原木进口、加工销售、文化旅游环环相扣的产业链。2012年底,崇左下辖的凭祥市获得“中国红木之都”、“中国东盟红木家具之最”双称号。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绿色”即旅游产业。江州-德天百里山水画廊等旅游精品线路逐渐打响,南崇旅游观光带逐步成型,“边关旅游胜地”成为崇左又一名片。走绿色路,建绿色城,是崇左又一特色之路。
市长孙大光说:“立足于资源,繁荣于通道。崇左支柱产业发展路径符合自身实际。”
工业之外,现代农业创新亦是可圈可点。1996年的一天,龙州县上龙乡弄农屯黄忠伟等5位村民,在土地合并协议书上按下红手印,这个名叫“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整治模式,被誉为联产承包制后的“又一次土地革命”。如今,“小块并大块”在崇左成燎原之势,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 “小块并大块”38.7万亩,得到了国土部的高度肯定。依靠现代农业创新,10年来,崇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倍,达到6263元,连续6年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城市面貌之变:从“一滩乱石”到“平安宜居”
退休5年的闭中安是土生土长的崇左江州人,每次走过城南新区都感到陌生,曾是“一滩乱石”之地,现在满目繁华,崇左国际酒店、八大住宅区、龙腾湖广场、壮族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相继落成。闭中安说:“刚建市的崇左,就是一个小县城,你很难想象当时全市只有一处红绿灯、一部电梯。如今的崇左变大、变高了。”
建市伊始,崇左拟定“一年起步、两年打基础、三年初见成效、六年见新城”的城建工作思路,中心城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区范围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22平方公里。为做大城市规模,做旺城市人气,提升城市品位,2011年,又启动城市建设三年大会战,实施3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95.86亿元。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8亿元,35个项目中已有33个竣工。配套设施完善、道路四通八达、商业氛围变浓使“南疆国门第一城”变得更宜居。
7月29日,中国叶猴保护国际论坛暨中国灵长类专家组2013年年会在崇左举行,扎根崇左18年研究保护白头叶猴的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说,白头叶猴由以前的370多只增加到了目前的937只,足以证明这里有好的生态环境。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更为宜居加分。崇左采取抓点、连线、形成面的方式,突出抓好“一江五线多节点”,将左江两岸、边境公路沿线及景区景点周边的村屯作为清洁乡村的重点。如今,全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宜居还来自安全感。安徽女子马艳2002年来凭祥创业,11年过去,她已是当地有名的红木商人。她说:“社会治安好,是个和气生财的地方,我来了就不想走了。”2009-2012年,崇左公众安全感连续4年名列全区第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蒋予昕本报通讯员江颖琳郝晋薇■核心提示交通安全连着你我他。近日,记者随“全区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大检查”采访团赴河池、百色、崇左等地,进行实地探访。沿线见闻,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加强...
凭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凭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