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里孩子的明天,他们坚守在偏远、落后的小山村,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奉献青春。
在那里,他们既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的“爹妈”,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他们,成了大山里的守望者,从没动摇过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也从没减少过对山村教育的奉献。
他们,就是天等县进远乡教师农志鹏、梁碧莹夫妇。他:一直坚持下去,教到没有学生
中等身材,个子不算太高,清瘦且略显白皙的面庞,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9月6日,初见农志鹏,记者从他身上感受到了浓浓的书生气息。
那是在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当时,农志鹏正在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识字课。
“这个字怎么读?”"P-ing-ping"“苹字什么结构?”“上下结构”“苹字怎么写?”“横—竖—竖”……教室里传出的声音,在这个僻静的小山村里显得格外清脆,格外响亮。
在二年级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年级的学生则在一旁静静地抄写汉语拼音字母。
农志鹏是土生土长的龙含屯人。1995年,农志鹏到进远乡龙坚教学点当代课教师,2004年转为正式教师。
2009年,在龙含教学点任教的老师去世了,教学点面临没有老师而要撤并的处境。
“志鹏啊,我们屯偏远,别的老师不愿意来,但是孩子需要一个老师啊,希望你能回来。”“到中心校就读,风里来雨里去的,孩子们真的太苦了,你回来教他们吧。”龙含屯的退休教师农开河,以及村民农朝迎恳求农志鹏。
没有太多犹豫,农志鹏答应了,成为龙含教学点唯一的老师。“这边的孩子更需要我!”
目前,教学点共有9个学生,一年级4个,二年级5个,都是留守儿童。
虽然只是处在深山里的一个教学点,但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思想品德等,凡是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农志鹏都坚持开足,一天五节课。
每当课间或者体育课的时候,农志鹏就跟孩子们在操场上打球,或跳绳。每每此时,他们欢乐的笑声总是久久地在山村里回荡。
农志鹏不仅是教师,还是厨师。“国家关于学生营养餐补助政策不能不落实。饭堂就在教室的隔壁,菜和饭都是自己弄的,一般都是先安排学生自习,我就去煮饭、炒菜。”
农志鹏说,多年坚守深山,他无悔。“跟孩子们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没有学生为止。”
“唯一觉得愧对的,是自己的爱人,还有7岁的儿子。”指着学校对面不远处两座高大山峰之间一条隐约可见的小路,农志鹏声音低沉地说。
农志鹏的爱人梁碧莹和孩子农好佶,就在山那边的进远乡龙坚屯。
她:如果我走了,这里的孩子怎么办
从进远乡出发,车子绕着弯弯曲曲的泥泞山路走了大约30公里后,我们来到了龙坚教学点。
教学点是一栋破旧的二层小楼。记者走进教室的时候,梁碧莹老师正在检查指导学生的随堂作业。
目前,教学点共有8个学生,一年级6个,二年级2个,两个教学班都挤在一楼的一间教室里。教室挂了两块黑板,正对面的是一年级用的。侧面的,则是二年级用的。
“一个年级一个方向,这样,可以相对减少干扰。”梁碧莹说。
梁碧莹是龙坚屯人,1998年从天等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就到龙坚教学点任教。刚开始的时候,教学点还有几位老师,后来,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减少,教师也逐年减少。现在,就只剩下梁碧莹一人了。
在学习上,梁碧莹对孩子关怀有加。由于整天站着上课,全天排满课程,梁碧莹的声音经常嘶哑。
除了教学,梁碧莹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帮学生做营养餐,成为留守学生的“妈妈”。
在学生面前,梁碧莹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可是,说到自己的儿子,她的眼眶湿润了。
梁碧莹的儿子今年7岁,在龙坚教学点就读。在孩子上学之前,由于要给学生上课,梁碧莹没有太多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儿子高烧39.5度,全身发烫,浑身无力。一边是自己深爱的儿子,一边是自己心爱的学生,最后,梁碧莹还是让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独自一人带着孩子上医院吊针,自己则留在学校给学生们复习功课。
“因为学校离不开我,这么多年来,辛苦我母亲帮我照顾孩子了。”梁碧莹眼眶噙着眼泪。
“这里的条件这么艰苦,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了下来?”记者问。
“我们这里不仅偏远,而且道路崎岖,教学和工作、生活条件极差,别的老师都不愿意来。如果我走了,这里的孩子怎么办?”梁碧莹说道。他们:深山教坛的伉俪深情
农志鹏和梁碧莹是在龙坚教学点任教的时候相识、相恋最后喜结连理的。儿子的降临,更是让他们享受到了无尽的甜蜜。
直到2009年,农志鹏调往与龙坚教学点一山之隔的龙含教学点。
龙含屯和龙坚屯坐落在大山的两边,中间只有一条小路相连,步行需要40分钟左右。
自此,一山之隔的两个山窝里,夫妇俩各自撑起了一个教学点,他们,互相理解、共同扶持,用分离和坚持,守住了大山深处孩子的希望和未来。
2012年,国家实行中小学生营养早餐,统一配送鸡蛋、牛奶、面包。
“我开摩托车到中心校拿回来,也顺便帮她一起拿回来,然后走山路给她送过去。她则从龙坚教学点走过来,基本上都是在半路的时候就能接到营养餐。”农志鹏打趣地说,那条小路,仿佛成了他们这对“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
2013年5月的一天,农志鹏给梁碧莹送营养餐的时候,不小心滑倒,膝盖受伤了。“受伤了十多天。幸好鸡蛋没有烂,我尽力保护好鸡蛋。”
“那次之后,我就逼着自己学开摩托车。学会了以后,我就开摩托去领。直到后来有了学生饭堂。”凌碧莹说,从龙坚教学点到中心校有30多公里的山路,开车来回要两个多钟头,她每次都是中午放学之后出去,常常因此而牺牲午休时间。
“其实,这个学校我不会做的事情基本都是他做的,比如接水管、安装水龙头、接电线等,都是他来做,可以说,他是管两个学校的,除了教学方面。”梁碧莹说。
“现在我们是两地分居,两边都要照顾年迈的母亲,见面的机会比较少。”说起家庭,农志鹏脸上露出愧疚的神情。
儿子农好佶目前跟梁碧莹住在龙坚屯,并在龙坚教学点就读。
“他调到龙含教学点的时候,小孩还不到两岁,我要求他每个星期都过来。现在孩子也上学了,好照顾了,我就不像以前那样要求他了。”梁碧莹的语气中,充满了理解和宽容。
正是农志鹏和梁碧莹的坚持,点亮了山里孩子的希望——去年以来,他们的学生中,已经有5人考上大学……
新闻推荐
弘扬民族文化学习先进人物传播时代正能量 天等县人民医院举行2015年“道德讲堂”第二期宣讲会
诵读经典观看先进事迹短片宣讲现场天等讯 9月16日,天等县人...
天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