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兰
当前,如何做好县域新闻报道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引导,助力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发展?笔者结合在天等县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经历,谈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做好时政报道,当好党的喉舌
时政新闻普遍存在报道公式化、程式化的问题。如何做好县域时政新闻报道,让时政新闻鲜活起来?要做好两点。一要变虚为实。“虚”是指时政活动,会议的形式,“实”是指活动、会议的具体内涵。变虚为实,即是把时政新闻的报道从着重于活动、会议的形式转向着重于其内涵,写出的东西要实在,生动。去年6月13日,崇左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克到天等调研,如果按照常规采写,则会落入“八股文”,文字干巴巴,没有亮点。当天,在跟随报道途中,笔者利用录音笔,笔记本、照相机等器材多管齐下,记录黄克书记及陪同人员扎实调研,切实为民解决困难的情景,写成《深入一线查民情驻村夜访解民忧》一文。文章有细节,有概括,市委黄克书记亲民为民爱民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文章刊登后,收到较好的社会反响。二要融入背景。时政新闻应该注意融入必要的背景材料,摒弃背景就活动报活动,就会议报会议的肤浅做法。特别是报道党和政府领导重要的访问活动及外交上的迎来送往活动,应通过背景介绍,向读者展示其意义,2013年,天等县在天椒广场举行“千人打榔舞”大型舞蹈比赛,这也是一个时政活动,但是,在写稿中,笔者将天等县历史悠久的打榔文化,打榔舞在天等现在如何传承,如何发扬等背景内容融入稿件中,让广大读者不仅了解了新闻事件也了解打榔舞的由来。融入背景使得文章更加丰满,更具可读性。二、做好民生宣传,传递群众心声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做好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民生,传递群众心声。
民生新闻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采访挖掘。好的民生新闻,不仅有内容、有内涵、有力度,而且让读者感到贴心、暖心。如何做好县域民生新闻,提升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增强纸质媒体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使党报党刊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精选角度使报道“与众不同”。民生新闻不管大小,都是百姓身边的大事,但媒体报道时易“撞车”,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一篇好的民生新闻报道要将读者最为关注、最有价值的新闻亮点挖掘出来,从而提升新闻的品位和影响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精选报道角度,做得“与众不同”。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高明的记者往往善于透过新闻事件表象,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丰富内涵和本质,在报道中传达出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群众的声音,使新闻既有可读性又有思想性,既有贴近感又有高度感,做到为群众谋利益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天等县属于大石山区,国定贫困县,山多地少,人均不到一亩田。天等是外出务工大县,13万人在外务工,农村许多土地丢荒。怎么办?土地流转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深入群众,通过详细采访,让广大读者了解天等县天等镇洪岭村伏弄屯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后不仅自己得到了租金,自己成了一名专门为承包者务工的“固定职工”。当地村民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又能领到工资,实现了种植户、土地户、社会效益的“三赢”,土地流转“转”出了农民的好生活。该篇报道中,笔者还将土地流转的经验性做法写出,让其他乡镇村屯得以借鉴,此篇报道不仅在县级刊物上刊登,在市区以及刊物也得到刊登,助推了天等县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二是传递群众心声,帮群众解难事。对于民生新闻,不同读者有不同的阅读需要,即使面对同一篇报道或是同一题材报道,读者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对新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一篇报道或是同一题材报道形成多个亮点,有时有利于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做好天等特色农业宣传工作,让外商了解天等,投资天等,是天等新闻中心职工的任务之一。天等县把荷乡芋头种植面积达7000亩,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为此,笔者深入该乡,从乡党委政府如何引导,芋头合作社如何运作等方面入手,最后写出《芋头飘香富农家》刊登在上级媒体,广西扶贫网等相关农业网站也纷纷转载。一些收购芋头的商人看到文章后,纷纷电话咨询,上门收购,原来愁着芋头难销售的群众眉开眼笑。
三、发挥好“晴雨表”功能,让干部群众看新闻知新事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特点在于新。如何提高新闻敏感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有“千里眼”“顺风耳”。新闻人要让自己的线索不枯竭,要养成浏览各级政府网站的习惯。各级政府部门网站网页是国家、地方的新政措施、法律法规的集散地,这些措施法规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广泛交友,加强人际交往。新闻人是“杂家”,社会公关、交际能力要强,要广交朋友。同时,应具有一双高度敏感的“新闻眼”,时时守候着社会的关注点,一旦发现,就应追击不放。在教师节临近之际,笔者在为报道哪里的优秀教师而苦找线索。2014年9月初的一天,在聊天中,一位以前的同事说起在进远乡,有一对深受学生爱戴,家长赞颂的好教师——农志鹏梁碧莹夫妇。他们一个在进远村龙坚教学点任教,另一个在进远村龙含教学点任教,两个教学点相隔30多公里,步行翻山越岭需要1个多钟头。16年来,为了不耽误山里孩子的教育,他们生活在环境偏远、工作的环境简陋、落后的小山村,同龄人大多走出山门,享受城市的繁华,而他们却成了大山里孤独的守望者。16年来,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孩子们的“爹妈”,但是从没动摇过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得到消息后的第二天,笔者联系好两位老师后,立即动身前往学校进行采访。真如同事所说,那对夫妇教师16年来坚守深山,虽然各自长期分隔,但是他们却无怨无悔。最后,笔者采写《大山里的孩子需要我们》一稿,《左江日报》记者编辑读了文章后,也深受感动。
(作者单位:天等县新闻中心)
新闻推荐
天等讯 今年以来,天等县人民法院针对“执行难”问题,主动转变执行作风,规范执行行为,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点对点网络查控联动机制为抓手,强化执行指挥与信息化建...
天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