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滁州 今日天长 今日明光 今日全椒 今日来安 今日凤阳 今日定远
地方网 > 安徽 > 滁州市 > 今日凤阳 > 正文

曾是全国“三大卫”之一的千年古镇

来源:合肥晚报 2021-11-30 00:50   https://www.yybnet.net/

○今日长淮卫淮河大桥

○历经沧桑的长淮卫街道

○长淮卫街上的古民居

○千年古镇长淮卫

长淮卫是位于蚌埠市的一个小镇,面积只有7平方公里。但这个不大的小镇可不一般,它不仅建于隋唐时期,是千年淮河的重要商贸、货物集散地;而且在明代朱元璋将长淮定为中都八卫之一,取名为长淮卫,与当时天津卫、威海卫统称全国三大卫。

朱元璋亲自命名

长淮卫的历史要从隋唐时期说起。据史书记载,在隋唐时期,长淮卫仅是淮河的水中之洲,为南沧卫的一个汛地。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相传,隋朝开国九老之一的杨林在南沧卫设武科场,四周布下伏兵,邀约各路义军前来比武,然后炮轰武科场,火焚南沧卫,迫使一些居民北移到淮河的水中之洲。因该洲细沙遍地,质轻色白,一遇风起便成团飞舞。有人把水中之洲戏言为“粉团”洲。到了宋朝,南沧卫才正式改称为“粉团洲”。这就是长淮卫的前身。

据史料记载,公元958年,五代时期的周世宗柴荣率兵南征濠州(今临淮关),夜取粉团洲。大诗人苏轼对这一战颇有感触,1073年苏轼去杭州赴通判任,乘船沿淮而下路经粉团洲时,触景生情吟出了“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诗句,以追忆那场战争。到了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城,定粉团洲为中都八卫之一,并根据苏轼两句诗各摘一字,亲自把粉团洲命名为“长淮卫”。寓意当时的粉团洲像千里淮河一样波浪滚滚,淮水滔滔,百舸争流,成一片繁荣盛世景象。自此后,被朱元璋亲自赐名的长淮卫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与当时天津卫、威海卫统称全国“三大卫”。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凤阳中都留守司辖凤阳卫、皇陵卫、长淮卫等八卫与洪塘千户所,归中军都督府统率。长淮卫是凤阳中都城的后卫,又是淮河南北岸的重要通道,明朝在此驻兵设防;并且以长淮卫为中心,蚌埠的王家营、高家营、柳树营等都有驻兵。

长淮卫设立后,指挥、守备、总兵等朝廷命官云集,不久就筑起城墙,开凿了护城河。凤阳府在蚌埠设立官仓后,淮北各地及蚌埠集官仓的粮食均由长淮卫运往凤阳。官府将凤阳凤凰山经马丘(今崂山)通往长淮卫的一条小河凿宽凿深,并修大桥一座,下可通三道桅的船。同时,在小河两岸遍植杨柳桃杏,将长淮卫装点得更加绚美。

同时,在城南二里的运粮河边建一大花园,称为苏家园,并挖有72口浇花井。后来,朱元璋将苏家园改为御花园,因园内遍植桃杏,又称桃园。从此,长淮卫成为风景秀丽的沿淮重镇。

方圆百里的经贸中心

说长淮卫是沿淮重镇,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风景秀丽,最重要的是,长淮卫是方圆百里的经济商贸中心。

长淮卫因紧靠明中都凤阳,因此成为较大的水旱码头和重镇,商贸兴隆。据《凤阳县志》等史料载,长淮卫“明初立关,设大使把守津要,今为凤阳口岸。向来河南货物,由颍河、涡河舟运至此,上岸登陆路至浦口,发往苏杭;亦有苏杭绸缎杂货,由浦口起旱,至长淮雇船运赴颍、亳、河南等处”,“其间商舰渔舟,往来络绎不绝”。

来往贸易的繁荣,使得水路、陆路的一些官商客旅常在长淮卫短暂逗留,使长淮卫的饮食、客栈、澡堂、理发、百货等80多种行业日趋兴隆。一街七巷,人海涌动。据史料记载,仅300米长的狮子口巷就有骡马店(马车夫客栈)18家;玄帝庙(又名镇淮楼)北门外的淮河码头,每天停靠的木帆船呈现出“白天千杆桅,晚上万盏灯”之壮观景象。

因为在自己的家乡,又如此繁华,明太祖朱元璋除了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及孟冬时必备祭品,亲书祭文,前往长淮卫所在的“十王四妃墓”祭祀外,每隔半月左右必来长淮卫赏花观景。当然,一些文人墨客也都欣然前往长淮卫,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可贵的诗篇。除了有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淮上早发》、徐仲东的《淮上水》外,明代王清叙的《长淮晚眺》、程昊的《游长淮桃园》、蔡莲仙的《游桃园》也都是传世佳作,特别是蔡莲仙《游桃园》诗“长淮两岸近桃花,绿水清波泛晚霞。茅店青旗沽酒处,春光占断野人家”,让人联想到当年长淮卫城西从淮河通往凤阳运粮河的两岸桃花盛开,在山野中偶见卖酒人家的情景。

到了清朝,政府在长淮卫设立了税收、邮政等机构。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凤阳关在长淮卫设有税口,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又在蚌埠集设有税口,负责对货物征收通过税和对船只征收船税(船钞)。同治二年(1863年),包括长淮卫、蚌埠集税口在内的凤阳全关停废。光绪二年(1876年),凤阳关复关,长淮卫、蚌埠集税口亦随之复设,直到清末。另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前期,长淮卫设有邮驿,驿铺有马65匹,马夫41人,差夫24人。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大清邮政”设立后,该驿撤消。

文化繁荣传承至今

除了贸易发达外,明清时期,长淮卫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卫调花鼓戏的兴起就是一个明证。

卫调花鼓戏简称卫调,因产生于长淮卫得名。它与双条鼓、花鼓灯齐名,统称“凤阳三花”。卫调花鼓戏源于明初,在秧歌号子、花鼓小锣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该戏先以花鼓灯“后场小戏”的形式出现,后又吸收多种表演形式。卫调艺人称作“玩友”。有《王大娘补缸》《王婆骂鸡》《杨八姐下幽州》《秦雪梅吊孝》等20多部传统大小剧目。并曾以安徽省的唯一剧种被收进《中国戏曲·剧目大辞典》。

在明、清时期,长淮卫还是蜚声大江南北的灯谜之街。据当地传说,早在秦朝末期,长淮卫街就有两位“字谜王”:一位叫张卓,号称“鬼迷人”;另一位叫陈其,号称“迷人鬼”。这两人既会拍字谜,又会猜字谜。东汉时期,曹丕随南征之师自亳县(今亳州市)沿涡河而下,入淮河,向东行驶到长淮卫码头临时休息时,就下船偶见并观赏长淮卫“字谜会猜”的热闹场面。

进入明代,长淮卫的灯谜事业更加兴盛。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出入长淮卫的谜会,并即兴下旨凤阳县令拨专款兴建灯谜馆。当时长淮卫猜谜风气十分热烈,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有家人谜会、联户谜会、师生谜会,还有重阳谜会、中秋赏月谜会、元宵谜会等。在猜谜的类型上,有猜谜、对谜、斗谜、析谜、赏谜等。长淮卫谜馆除附设各种猜谜的厅室以外,还设有制谜室,专门制新谜;又设有谜教厅,专供讲解谜的知识,猜谜技巧,制谜方法,培训谜界人才。长淮卫人不但制谜,猜谜,还善于用谜。出现了“农业展览”“谜破命案”“地府解谜”“谜童赶集”“求婚情书”等许多谜语逸闻。真乃情趣横溢,曲折传神,令人目眩神摇,惊叹不已。

到了清代,长淮卫的灯谜活动依然兴而不衰。清代后期到中华民国期间,长淮卫地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灯谜活动处于中断。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淮卫的灯谜事业才获新生。

在文化教育方面,戊戌变法后,长淮卫人陈懋森在变法的影响下,捐其所积,利用无主寺庙试办新学,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办学堂初具规模,称为蔚文学堂。据史料记载,这是蚌埠地区最早出现的新学。

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从隶属于凤阳的一个小村集迅速崛起,由于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的便利,蚌埠成了皖北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1958年长淮卫划属蚌埠。1979年后长淮卫集镇建设加快,工厂、商店、学校、医院、银行、影院等一应俱全,大街上每日熙熙攘攘,人流不断。其中,长淮卫镇的长淮村还在200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 □陈之义 程堂义

新闻推荐

小岗村:18枚“红手印”摁响“惊雷”

时值夏收,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高标准农田里麦穗金黄,笔直宽敞的马路上卡车、农机川流不息,林立的徽派小楼中乡村振兴银...

凤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曾是全国“三大卫”之一的千年古镇)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