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走进大竹县的广袤农村,看到一个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农村女干部和农家妇女,在田间地头忙碌,为产业发展发力……
活跃在脱贫攻坚一线
庙坝镇黑水村地处高海拔地区,交通闭塞、贫穷落后。2015年,张文琪由大竹县委办公室下派到该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进村第一天,张文琪就暗暗发誓要把这个穷旮旯变成“金疙瘩”。于是,在黑水村的山路上、田地里、院坝中总能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奔走忙碌的身影。
在张文琪的努力下,两年时间,黑水村硬化道路6.5公里,流转荒山土地500亩发展标准化藤椒种植,发展养羊大户10余户、小家禽专业养殖户50余户……昔日贫脊的乡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而张文琪自己,也由一位肤白貌美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小黑妞”。
同样,在大竹县高穴镇官家村的13位村组干部中,有两位巾帼女性也让广大村民竖起了大拇指,她俩便是由大竹县委宣传部下派到该村分别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唐瑛和村委会主任的黄进。
在脱贫攻坚中,唐瑛和黄进带领村组干部,组织村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及小农水工程项目,有效保证了15户57人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户7户22人完成易地搬迁;新增藠头种植200亩;贫困户养殖珍珠鸡增收7万多元;通过与上级部门单位联系,为官家村获得了技术、物资和资金的援助……
据统计,大竹县目前共有在职村组女干部375名,其中女支书36名,女“第一书记”10名。在这些女干部的带领下,全县各贫困村正大步行走在奔康路上……
成为致富奔康“领头雁”
“小唐的太阳花合作社,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大家都富了……”3年来,大竹县杨通乡阳光村群众对远近闻名的“女能人”唐小佩心服口服、连连称赞。
唐小佩创办的大阳花合作社,动员组织该村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种植、管护全部由合作社负责,以“721”利益联结模式分红,即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各占70%、20%、10%,规避入股村民风险,从而获得最大收益。2016年,合作社实现年收入880万元,获利106万元,解决周边村民务工102人次,100余亩撂荒土地得到复耕。
与唐小佩一样,在铜锣山深处一个贫困农家长大的谭琇之也是乡亲们心中的女能人。她为摆脱贫困,出外打拼10多年,拥有了一家贸易公司,年收入近百万元。但是,致富后的谭琇之总觉得自己属于家乡那片逶迤连绵的群山。于是,她在2015年毅然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忍痛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公司,回到家乡成功打造出一家4星级农家乐。
在大竹县,像唐小佩、谭琇之一样的女能人还有很多,她们不等不靠,主动学知识、学技术,勇敢自主创业,团结和带领周边群众奋力脱贫致富,被乡亲们由衷地称赞为贫困群众致富奔康的“领头雁”。
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今年54岁的杨为碧,是大竹县高穴镇红花村5组村民。多年前,丈夫在外务工时意外身亡,留下多病的公婆和一对上学的儿女,家庭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这个弱小女人的肩上。在亲朋都劝她改嫁找依靠时,她却毅然选择独挑重担。为提高家庭收入,杨为碧除了栽种自家责任田地外,还把同组村民闲置的4亩田地拿来栽种,并在农闲时出外做小工、干零活,里里外外唱“独角戏”。凭着一股子吃苦耐劳的韧劲和善良朴实的大爱,杨为碧一家慢慢地过上了好日子。十里八乡的群众都纷纷称赞她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好媳妇、好母亲。
在对妇女进行“励志扶贫”的同时,大竹县还积极鼓励贫困妇女参加职业技校、农民夜校培训及其它技能培训等,增强了广大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和脱贫致富的能力。
截至目前,该县主要针对女性开展的技能培训达135期,培训贫困妇女6378人,其中5102名贫困妇女通过培训输转实现了就业创业。数万大竹女性已走出农村,活跃于家政、酒店、礼仪、销售等各个领域,她们用勤劳、智慧和灵巧为自己和家庭创造了财富。
□特约记者 饶春宝 刘达建
新闻推荐
“试用期满后每个月的工资是多少?”“自正式签订用工合同起,每个月工资在2000元至3500元之间。”2月3日—4日,一场以“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2017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扶贫专场招聘...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