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佩﹙右﹚向阳光村村民董言芳了解房屋改建情况。
大竹实施“能人助村”计划后,目前已有146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程一凡 陈俊秋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文/图
“这100多只鸡苗已经打过疫苗了,你只管好好喂,销路由我负责。”3月17日上午,在大竹县杨通乡阳光村六组贫困户徐继能家中,村党支部书记唐小佩不仅送来了扶贫项目,而且还承诺包销售,让徐继能消除了后顾之忧。
2003年,唐小佩和丈夫刘刚南下打工,两人先后当上企业高管,薪酬丰厚,还经营着一份自己的产业,成为乡亲们羡慕不已的 “大老板”。2013年初,唐小佩在网上看到大竹“回引在外能人,助力农村发展”的报道后,毅然回到家乡,成立大竹县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家食品公司。2016年,该合作社实现收入960万元,解决周边村民务工110人。
从白领高管到致富带头人
从“白领高管”到“致富带头人”,唐小佩角色的转变,源自大竹实施的 “能人助村”行动计划。
“每次回乡,乡亲们都管我叫‘老板\’,我却听出了‘弦外之音\’——你在外面发达了,不拉乡亲们一把,算什么能耐?”唐小佩告诉笔者。创业初期,种果树,要么死掉、要么不结果;搞养殖,疫病防控不到位,存活率低;原本准备加入合作社的村民纷纷退却观望。
唐小佩迅速调整思路。她的第一步棋落在了产业布局上。种植业投入高、见效慢,养殖业收益高、风险大。为了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她找到了乡村旅游业这个平衡点。“围绕乡村旅游打造产业带,走出一条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新路。”
果树前两三年不挂果,周围建起农家乐;鱼塘不仅搞养殖,还能举办钓鱼比赛。“农旅文产业园”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同时,唐小佩探索出了“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产业”发展模式,配套各产业建立了相应的利益链接机制。“比如葡萄园,种植、管护全部由合作社负责,通过‘721’利益链接模式分红,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各占70%、20%、10%,这样就规避了贫困户的风险。
观望的村民吃了 “定心丸”。全村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吸收入社,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流转土地入股再加返聘务工。2016年,贫困户人均增收达2600元。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以专业特色适应市场 用就业满意获得信任 达州凤凰职校独领中职鳌峰 ·本报记者 刘礼全 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 刘礼全 摄影报道·
大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大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