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村第一书记给贫困群众传授白芷种植技术
“村上在搞股权量化,我们家有3.46股,1股是2500元,光算分红一年就是8500多元,还不算我在合作社里的务工收入,一年下来也是四、五千元,明年不脱贫才怪呢。”2018年预脱贫户邹贵忠是达州市大竹县黄滩乡平桥村人,去年3月,平桥村开始探索一条以实施股权量化全覆盖模式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道路,通过做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村集体与贫困户的“双赢”。
据了解,近年来大竹县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三农”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抓住政策机遇、培育特色品牌、激发村级动力、注重村企互动、强化辐射带动、挖潜旅游产业等形式,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新途径,全面消除“空壳村”,让广大贫困群众吃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蛋糕”。
平桥村
股权量化全覆盖
村集体和贫困户实现“双赢”
5月25日,在大竹县黄滩乡平桥村村办公室里,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这天一大早,村民就把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据了解,平桥村是大竹县2018年计划退出的32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家家户户从事传统农业是这里多年来固有的生产方式。如今,年轻人的外出务工使得越来越多的土地撂荒,村集体经济更是“空白”。
去年3月,黄滩乡率先在平桥村开始探索一条以实施股权量化全覆盖模式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道路,即村民以土地等资源入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可持有股权,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户进行政策倾斜。
“我们村的股权量化涵盖了全村每一个人,包括484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1759人,每人占0.4股,有土地的可以叠加入股,每亩折合成1股,建档立卡贫困户单独再算1股。”平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青花椒产业是以村集体自己为业主来主导发展的,所占股份较多,折算下来约为200股,这些收益全部归入村集体。这样一来,全村群众都能分享到产业发展“蛋糕”,达到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加的“双赢”功效。
去年3月,平桥村开始发展青花椒产业300亩,并率先采取股权量化的方式。“一棵树可以产两斤花椒,明年可以投产,按最低收购价10元/公斤计算,亩产可达1万元,总产值至少也有200万元,除去成本,村集体纯收入可达30万元左右。”该村负责人指着山头上的花椒基地告诉记者。
“按照这种发展模式,青花椒种植产业会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扩大在全村、全乡的种植面积,发展成一条产供销的产业链,让集体经济从此走上一条循环发展的“造血”之路。”乡党委书记卢雪丽说。
大湾村
创新扶贫模式
加快精准脱贫进程
6月30日,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召开精准脱贫“黑山羊”项目分红大会,116户寄养农户每户从碧园农业专业合作社收益900元,总计10.4万余元,村集体收益4000元,收到合作社分红的贫困户高兴地合不拢嘴。
据了解,2015年,党员致富能手周庆禄联合全村贫困户成立“大湾村碧园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入资金1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羊圈2000余平方米、沼气池1个,吸纳1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专合社。2016年,大湾村争取上级资金70余万元,为每户贫困户购买种羊2只。
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劳力、资金、技术等的实际情况,大湾村创新推出“退户进社”集中托养机制。贫困户与碧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入股合同,将帮扶单位捐赠的种羊委托给专业合作社进行养殖管理,专合社将沼渣用于种植青草,实现了“羊—沼—草—羊”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专合社主动给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务工机会,让他们在取得托养收益的同时获取务工报酬,加快贫困户脱贫进程。
“2015年,我们村成立了碧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将黑山羊、核桃、中药材等***项目均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把财政扶持基金打捆使用,实现抱团发展,再进一步细化分配模式。”大湾村第一书记刘磊介绍道。
大湾村在全县率先创立了“1+N+1+X”扶贫模式,即:1个专合社+动态建档贫困户+1个村集体+金融政策贷款。以“创新扶贫机制+科学产业规划”为手段,不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壮大集体经济。2016年,全村集体经济第一次实现扭亏为盈,获利1万余元。
大竹县
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
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与平桥村和大湾村一样,大竹县其他贫困村也借势发力,充分利用财政扶持基金,借助各类利益链接机制,走出了一条“自主发展产业、投资入股、集资兴业”新路。据悉,2016年通过盘活存量、做好增量,2016年大竹县退出的18个贫困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万元的达10个。这一成绩正是大竹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近年来,大竹县通过多形式创新机制,实施百村联动强村计划,突破村域范围,村级集体抱团发展,建立联合项目进行收购加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建立一批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推广“1+N+1+X”合作机制,将政策、人力、资金整合在产业上,连接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构建贫困户脱贫平台;建立贫困群众和村集体参与机制和收益机制,通过利用财政产业扶持资金、村集体资产等加强股权配置,在企业、村集体和贫困群众之间建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激活了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同时,该县通过多层次发展产业,积极推进糯稻、白茶、香椿、水果、蔬菜等扶贫主导产业,实施“1片+N点”,布局六个产业示范点,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推广“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体验为依托,带动发展农旅结合产业,实施国家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和民宿服务达标计划,打造庙坝镇“桃花节”、团坝镇“茶文化节”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催生了集体经济“满树繁花”。
此外,该县还通过多渠道盘活资源,在《大竹县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5+1”帮扶力量作用,积极为帮扶村争取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引“能人”发展“归雁经济”,培育致富带头人,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加大投入保障,加强对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薄弱村的政策、资金倾斜;同时,不断摸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总结、推介土地流转、资源开发、专业合作、资产经营、创办物业、集资入股等6种主要模式,构筑起集体经济的“骨牌效应”。
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扶贫机制,大竹县走出了一条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的特色扶贫之路,让每一户贫困户都从中受益。
王晓林 本报记者 刘芳君 文/图
新闻推荐
达州“好吃嘴”日吃1吨小龙虾 超八成是“湖北产”,本地养殖前景广阔
超八成是“湖北产”,本地养殖前景广阔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