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党的理论课在全县机关、企业、社区、院坝实现全覆盖。
把好舆论导向
抢占意识形态“制高点”
“人民日报关注大竹县脱贫攻坚现场评赛会!”“中央电视台聚焦大竹县首届‘喊山开茶文化节\’!”……今年春节刚过,一条又一条重磅消息在竹乡广大群众的朋友圈里热传。
主流思想舆论的嘹亮唱响,有助于夯实意识形态的重要根基。大竹县把握时机、节奏和力度,从公众舆论捕捉话题、从百姓角度设置议题,实现了新闻舆论与社会舆论相得益彰、党心民心同频共振。
坚持内宣外宣共同发力,持续打响意识形态一系列宣传战役。脱贫攻坚、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中心工作的对外宣传呈现出量多质高态势,大竹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目前,全县开展大型新闻策划、专题宣传10余次,各级媒体上稿3500余件。
大竹县遵循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着力做强做活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以正面声音引领多元多变的网上舆论。1至6月,全县坚持网络全天候监管、建立四色预警制度,创新“1+N”舆论导向模式,“第一时间”收集广大干部群众对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反映,累计收集舆情警报信息2000余条,并做到了条条有转办、件件有落实。
倡导文明新风
凝聚意识形态“正能量”
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大竹县着力把社会主流价值“立起来”“传开来”,让恪守良知、秉持正义、奉行大爱、追逐梦想的精神种子落地发芽。
加强宣传教育和实践养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向善向上力量。大竹县创新开设《大竹讲坛》电视专栏,设有政策讲堂、道德讲堂、法治讲堂、文化讲堂和百姓讲堂5大主题板块,以“聚焦县域热点,讲述百姓故事,服务大竹发展,打造时尚之城”为宗旨,反映大竹时事政务、特色工作、社情民意。迄今,全县有20余名道德模范、创业标兵、科技致富带头人到场开讲。精心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街区、广场,挖掘和宣传一批共产党员先进典型,用丰富的活动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人人参与、全民行动。
精神文明建设是锻造地域风骨和精神气场的强大引擎。文明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绽放出文明之花的璀璨光芒;“最美系列”评选活动的持续开展,让向光而行、生生不息的道德力量润泽竹乡大地;“学雷锋”活动日、志愿服务宣传周等活动强势推进,先进事迹层出不穷;“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大竹好人”等评选活动的深入开展,让文明之花盛开在广大青少年人生的起跑线上。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的文明新风已然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节节攀升。
筑牢文化根基
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
“以前是看别人跳舞,现在是自己跳舞,没想到的是我还登上了县上的大舞台!”参加了大竹县“金曲迎春·舞动天府”群众广场舞大赛的白塔街道社区居民王芳高兴地说。
跟王大姐有同样感受的不只是城里人,农村文化广场上百姓的热闹气氛也毫不逊色。距离县城23公里的庙坝镇,村民们的业余生活已经大不一样。每天傍晚的健身锻炼已经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平日里拿惯锄头的土“把式”还会上台过过唱歌、跳舞的瘾。
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最激烈的前沿阵地。大竹县注重以先进文化构筑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使文化软实力“形于中”而“发于外”,让意识形态可听可看、可触可摸。
丰富的文化活动是让群众潜移默化接受熏陶和教育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大竹县持续开展“百场文化下乡”活动100余场次。举办现场书赠春联、“我爱朗读”青少年朗诵比赛、“永远跟党走·共圆小康梦”文艺演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图片展、庆祝建军90周年诗词书法美术作品展等活动,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此外,大竹县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加大资金扶持等,涌现出一批民间艺人和精品力作。今年,大竹县打造的四川竹琴节目《竹乡茶馆》作为达州市唯一入选节目参加了全省“脱贫攻坚·文化暖冬”暨“群星奖”优秀作品惠民巡演;竹乐器节目《光芒》作为达州市唯一的县级节目荣登第六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开幕式舞台,喜获好评,大竹文艺之花姹紫嫣红,结出了丰硕成果。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新闻推荐
洪继诚讲话
大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大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