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军人、成都铁路中级人民法院职工、大竹县川主乡铁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付振堂正在给贫困群众讲解丹参栽培管理技术。(特约记者 王晓林 摄)
初秋时节,在大竹县广袤的农村,随处可见丰收的场景。刚从场镇回到家中的中华乡桂花村6组的谭开伍脸上乐开了花,“今天卖了2只小羊羔,赚了1500多元钱。”
2015年,谭开伍通过小额信贷买回了20只黑母羊和1只本地公羊,现规模已扩大到存栏70多只。此后,又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发展了六桶蜜蜂。如今,之前所贷3万元信贷款和5万元借款全部还清了,并有了1万多元的积蓄,成为2016年第一个自愿申请脱贫的建档户。
近年来,全市上下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采取超常措施增加压力、传导责任。始终坚持政策引领为先导,感恩扶志为抓手,广开门路,拓展就业,有力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自立自强精神和内生动力。
今年上半年,精准减贫10.4923万人,占年度任务的68.96%。年度计划退出的308个贫困村,已实现247个贫困村有集体经济,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达标率100%。
强化引导
筑牢主动脱贫思想根基
“让贫困户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战役之中,只有让其身处其中,才能让他们明白他们是参与者,不是旁观者。”达川区九岭乡党委副书记潘小红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一些贫困户不主动参与、等靠要思想在慢慢滋生,个别人甚至认为“脱不脱贫是干部的事情”,这导致了“干部和帮扶人员干得满身汗,群众一边看”的怪象。
如何扭转“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在实践中,达州将脱贫对象纳入攻坚战场的主体地位,由贫困户自主确定脱贫增收的路径和发展产业,乡村和帮扶人员只是进行发动、引导,变“要我做什么为我想做什么”,提高贫困户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并着重下好“三步棋”。
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依托“农民夜校”,实施“能人培育计划”,开展乡土人才培训,为贫困村培养“双带能人”,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组织开展“现场教学”指导1800余场次,培训农民13.65余万人次,引导群众自主脱贫;深入开展“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评选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村、模范户、达标户为载体和抓手,教育贫困群众心存感恩、自力更生,争当“脱贫先进”,引导群众知荣辱、懂感恩,推动贫困群众努力向“四个好”目标迈进;坚持典型标杆引领,着力讲好扶贫故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对2个脱贫攻坚先进县、40个脱贫攻坚先进市级部门(单位)、“十大扶贫好人”“100名脱贫致富光荣户”等九类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予以通报表扬,激发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热情,提高群众脱贫积极性,坚定脱贫攻坚再战再胜的决心和信心。
此外,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智力扶贫工作方案,引导广大贫困群众树立“扶贫不是给钱花,致富全靠勤当家”自立自强意识。如,通川区在全区纵深推进“感恩意识”、“感恩扶志”、“感恩奋进”递进式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意识,唤醒思变力量。开江县则从强化脱贫过程公开入手,创新开发***二维码管理系统,对贫困户收支台账进行了全程跟踪、即时录入,做到脱贫过程可查询、可追溯,广泛接收社会监督。
产业助力
使贫困群众看到发展希望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发展的希望。”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赵洪说,“同样的是种水稻,之前一亩田除去人工纯收入最多600来元,现在村里通过引进业主发展优质云蒙大米和套养鱼苗,收入翻一番还不止。”
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达州坚持打好基础、产业、民生“三大攻坚战”。加强基础设施“改穷貌”。以路、水、电、广、网为重点,实施项目建设。上半年,农村道路建设里程485.1公里,解决18773人饮水问题,村民用电、广播、通信网络全覆盖;大力培育产业“拔穷根”。以种、养、加、销、游为重点,帮助11.2万名生产发展扶持对象落实了产业项目,发展特色种植业103.36万亩,新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31个,317个贫困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站点;切实保障民生“兜穷底”。以吃、穿、住、医、教为重点,锁定今年通过低保兜底实现脱贫的4.3335万贫困人口,争取到位低保资金5.93亿元,全面实现“两线合一”。同时,创新实施“脱贫攻坚引领区”建设,推动连片区域协调发展,解决非贫困村贫困群众发展难题,着力构建区域脱贫新格局。
在时下的农村,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二是项目。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达州各地针对不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出了“企业+基地+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商+扶贫”等能给贫困户带来最大利益的产业扶贫模式。想方设法为其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紧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我市学校积极准备迎接新学期一览
大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大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