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荣·
在我周围的老年朋友中,有的工于书,有的臻于画,有的通晓古诗文。但既工书,又能文善诗者却不多见,王大荣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新著《清水居诗书集》付梓之际,嘱我为序,我欣然命笔,以示祝贺之诚。
自书诗词,是文人传统的回归,值得提倡。
古代善书者夥矣。在文人圈内,几乎人人能书。唐代的杜牧(张好好诗),宋代的苏轼(寒食帖)、米芾(研山铭)等,自书诗词,世人铭记,被当代学人奉为圭臬。近些年随着电脑的普及,办公不用纸,作文不用笔,已是一种常态。提笔作字,情势式微。更遑论书法,遑论自书诗词!
其实,在中国古代,书法属于文字学,它和音韵学、训诂学一并从属“小学”的,儿童从受启蒙教育起,都要进行学习。书法从它们中分离出来,还是近代的事。即使书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也离不开文学作为根基。因为书法离开了文学,或流于俗,或失于野,从而走入歧途,不能自拔。大荣先生是深谙此理的。他的书法,不跟风,不随流,我行我素,默默耕耘,置名利于度外,收快乐于心中,终于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曾受到达州市原书协主席章继肃教授的肯定。在一次闲谈中,章老说,王大荣同志的楷书不错。如果他从事艺术工作,肯定是有成就的。
大荣先生的书法有书卷气,以正书见长。他的正书典雅、凝重、劲健,很惹人喜爱。他的行草飘逸、挺劲,如果用汉代草书家杜度的话来形容是恰当的,那就是“杀纸甚安,而书体微瘦”。大荣先生还注重以文养书,在修炼书法的同时,不忘读书和写作,时有诗文见诸报端。在他创作的大量诗词中,不少诗词是声律和谐,对仗工稳,意境幽远,堪称佳诗妙词。其文学功底相当深厚。近几年,他先后有《王大荣小楷书法集》、《半履心曲》诗集和《瘦翁散墨》出版,可谓硕果累累。
《清水居诗书集》,是大荣先生以楷书写成的自作诗集,是他近年来诗书的结晶。诗词的意境与书法的神韵相契合,相得益彰,读来是一种艺术享受。行笔至此,顿生对大荣先生的不尽感激之情,便赋小诗一首相赠:操觚不辍赋诗篇,素楮青灯犁砚田。雪染双鬓人未老,诗书合璧贡珍玩!
大荣先生是四川营山人,大专文化。在他启蒙时,恰逢国民党某将军的秘书——一位叫冯文政的先生落泊乡梓执教,他便成了冯先生手下的一名学生。这位冯先生识见广博,且写得一手绝妙好字,大荣先生仰慕不已。从此他便爱上了书法,得益于终身。1962年大荣先生从工作岗位应征入伍后,在部队某师宣传科工作的12年间,他崇文尚武,染翰不辍。在川东水泥厂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休后,更是重拾旧好,操觚含毫,不倦寒暑,白发无情,却青灯有味。在书法上他秉欧习赵,兼学颜、柳,大获进益。
我和大荣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相识了,是同庚契友,又有诗词书法的同好。退休以后,我们常在一起谈书论文,时有诗词唱和。他对朋友诚恳,为人豁达,有讲不完的故事,常常招来一串串笑声。他的生活是诗意般的。他有九五之尊的老母亲健在。去年夏天,他母亲的贵体欠安,他便丢下手头的工作,忙赶回老家照料,煎汤熬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待其母亲康复后才离开。我听说此事,感动不已,便和他一首《永遇乐》词。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叹此生,孝亲亲在,欲做事,事竟成”; “法书工稳,词赋妍新,德才学人倾。早年尽忠,老来尽孝,铸就灿烂人生。如斯人,忠孝两全,凤毛角麟”!拙词是发自肺腑的。因为我的双亲早就辞世了,孝亲亲不在。且一生平淡无奇,成就平平,乏善可陈。所以我特别羡慕大荣先生的晚年生活。
大荣先生肯定是长寿之人。他骨子里生长着他母亲的长寿基因,加之他以诗书滋养,乐观豁达,修性保神,期颐老人微笑着,在向他招手呢。我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德艺双馨,希冀在诗书的修炼中有更大的作为!
所制序文,深为鄙拙;大雅不弃,姑且存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通川区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来到达州市交通警察支队,为全市交通办案民警讲解刑事证据的收集、固定工作,提出了贯彻新刑事诉讼法的意见和建议,受到办案民警的一致欢迎。据悉,今年以来,该...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