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忙事业,老年人寂寞无依,让人不禁感慨“时间都去哪了”?对这个问题,政协委员鲁华有着很深的感触,为此,他在城区和农村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达州市对养老事业的投入还明显滞后。
“我给你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你就能够发现其中的尴尬。”鲁华说,在南城仙鹤广场、工行南城支行广场、三里坪等地方,经常都能看到许多老人夏顶烈日冬迎风霜,聚在一起打牌、跳舞、拉家常等。虽然他们自得其乐,但也免不了招来噪声扰民、阻碍交通等埋怨。
“实际上,这是养老服务产业明显滞后的表现。”鲁华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就一直在关注达州市的养老问题。在调查中,他发现城市里的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在负担家庭开支后,赡养老人就面临着巨大压力。而高收入家庭的年轻人则忙于工作事业,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陪伴老人。尤其是在农村,绝大多数留守老人都处在“自养”状态,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比城里的老人更大。
“现在,达州市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20万。其中,很多老人的生活起居和患病就医,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和护理。”对此,鲁华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将这些寂寞无依的老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热闹热闹、快快乐乐地欢度晚年。而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在交通条件便利、空气优良的地方划出土地,专门用于建立现代养老社区。
“养老社区”,这无疑是个新鲜事物,鲁华心中对这个名词也有清晰的概念——作为老人聚居的区域,应当配套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娱乐项目、纯天然的生活食材以及子女探视工程等,让社区成为老年人的“无忧村”。
(本报两会报道组)
新闻推荐
记者探访 代表委员“待遇” “两会”期间,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享受了什么待遇?昨日,本报记者专门前往各代表团和委员驻地及讨论会场,对代表、委员们的吃住行进
“两会”期间,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享受了什么待遇?昨日,本报记者专门前往各代表团和委员驻地及讨论会场,对代表、委员们的吃住行进行了全面打探,发现今年“两会”有很多新风尚。...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