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记录着一个人求学、就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情况,如同每个人的“个人博物馆”,但又不能自己开启,因此显得十分“神秘”。眼下正是毕业季,不少高校毕业生忙着找工作,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档案将会去哪里。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因档案丢失失去求职、竞升、转户等大好机会的往届毕业生不在少数,而一些应届毕业生在离开母校后,往往最“犯晕”的也是和档案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就业了人事档案由哪里接转?档案能否自己携带?哪些机构可以保管?……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王智勇。
窘境 档案差材料错失好工作
“毕业前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找工作上,根本就没有关心过档案的去向。”在达城一企业上班的林先生告诉记者,最近他报了国家公务员,笔试、面试都通过了,进入考核阶段时,用人单位要查阅他的档案,可他完全想不起自己的档案在哪里。他东奔西走,询问了许多部门和单位,但最终也没能找到自己的档案,错失录取机会。
记者从市人才交流中心获悉,每年像小林这样因为不重视自己的档案而陷入窘境的人不在少数,“还有些人毕业时把档案放在人才市场后,就再也不管了,直到调档、转户时才来找档案,这才发现档案内差工龄、考核等方面的材料,因此错失了好的工作机会。”王智勇称,档案问题应该引起毕业生的重视。
调查 五成人不知个人档案去向
“你知道你的个人档案存放在哪里吗?近日,记者随机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五成大学生对档案的存放和去向是一头雾水。市民黄先生2004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云南、成都、达州工作,“在校时从来没有关注过档案,后来多次换工作,时间长了更记不清楚了。”如今,黄先生根本就不知道
自己的档案在哪里。
“大学期间都忙着找工作,哪有时间去关心档案。”毕业四年的小李回忆说,快毕业那会,她和同学的精力都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面试中,后来工作了用人单位也没有问过她的档案,因此她从未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档案去了哪里。“在学校时,老师没有讲过档案的重要性,再加上现在很多单位都是招聘制,用人单位也不太看重档案,所以感觉有无档案都无所谓。”小李坦言。
“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学生个人档案,并伴随终身。”王智勇说,学生们在校期间对自己的档案不关心,离开学校后如果不出现需要档案的情况,也不会主动去关心。平时的工作中,他们往往会遇到毕业生将档案放着不管,而需要档案时又匆匆忙忙到处来找,责怪他们遗失档案,殊不知,档案根本就没有到达人才市场,“这就需要毕业生离开‘母校\’后及时到人才交流中心去完善自己的档案、关心自己的档案。”
现状
所谓“死档案”,就是档案到达人才交流中心后,一直“无人过问”。据统计,在全市人才交流中心的12万份档案中,就有30%——40%的档案沦为“死档案”。“很多毕业生觉得档案可有可无,但人事档案这个东西一旦要用,又找不到的话,对自己的损失是非常大的。”王智勇称,人事档案的主要用处在求职、升学、晋级、出国或职称评审、工作调动、劳动保险、办理退休手续,以及开具各种人事证明都要以档案材料的记载为依据。
“比如招工录用,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录用人员时要审阅人事档案。如果档案不在或里面的材料不齐,是会影响到新单位的录用。还有工龄认定也是很重要的。计算年假、计算养老金、申请经济适用房、职称评定等都需要提供工作年限证明,这个证明则是以人事档案记录为主要依据的。如果档案中没有足够的材料来证明实际工作经历,就不能开具客观的证明,从而使个人的利益受损。”王智勇解释说。
新闻推荐
小细节不能忽视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