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文·
高息高利都是“浮云”。千真万确的真理!达城一些银行电子显示屏上几乎每天都在滚动播出提醒。这个“真理”是金融界总结出来的,也是部分人用“过山车式”的遭遇佐证了的。然而,达城仍有极少数市民仍在“金金”乐道“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不惜拿着血汗钱、养老金,甚至东挪西借的人情债去试探“真理”的权威性。最终的结局如何,请看达州晚报报道的几个事例。
今年4月,达州警方破获一起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黄某、郑某、何某,涉及赃款214万余元。经查实,黄某于2013年5月成立重庆露铁物资有限责任公司达州分公司,任命郑某为分公司负责人。黄某通过招揽受害人投资该公司所谓的在重庆某采石矿业务,并向受害人许以每月2分的利息,吸存刘某某等53名受害人共计214.5万元。上述款项除去相关业务员分成,其余钱款在黄某的安排下经郑某转移到他处。
2011年9月6日,中年妇女贾某乘出租车匆忙赶到达川区公安局,请求保护。警方立案侦查发现,1998年,贾某决定经商,开办私立幼儿园。因资金短缺,她便向亲友借钱,并许诺将以高利息回报。因各种因素连年亏损,贾某便继续向亲友借钱,并开始拆东墙补西墙。债务犹如滚动的雪球越滚越大,如今连本带息负债已近百万,贾某根本无力偿还。10多名债权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便追着贾某还债。
今年4月,一位自称姓胡的老头在达城滨河游园声称儿子是位建筑大老板,正在筹集资金在宣汉包大工程,还差30多万元,“愿意借款的,一万元每月可领利息300元(3分利息)。”一位大妈信以为真,竟背着儿女拿出2万元养老金去投资。发现胡老头突然蒸发后,大妈母亲节那天哭得死去活来。
上述案例中,抛出“高额回报”诱饵的既有像模像样的公司,又有经商做实业的女老板,还有指鹿为马的江湖混混。这样的事例在全国各地举不胜举。“真理”是不分地域国界的,梦想高利高息的集资者最终被不法公司或不法分子把“本金”卷得一干二净。
细品每一起非法集资案例,“高额回报”都是其中永恒的诱饵。“高风险,高收益”是投资的铁律,“天上掉馅饼”的事儿,哪有?一位在达城某银行工作的朋友告诉记者,达城一些公司、一些个人开出的集资利息高达3分、5分甚至一角,“除非卖白粉走私枪支才付得起这么高的利息,可那是犯罪的事,十有八九要翻翘。”朋友的话很幽默很形象,一语中的揭示了高额集资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然而,达城一些现象仍值得读者朋友警惕,特别是家里老人有点闲钱的读者朋友,一定莫忘了抢先一步给老人家“打预防针”:谨防非法集资的“美丽诱惑”。如果你无动于衷,老人家被高息集资者抢先洗了脑,你要“更新”他们的观念将难上加难,甚至已经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因为老人防范意识较差,早已成了一些不法人员行骗的对象。一些人在滨河游园用包治百病的“高科技被子”一次骗老人近两万元的案例,一些“保健品”经销商用小恩小惠吸引众多达城老人“听课”后高价买产品的现象,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高收益的投资对老年人对一般市民的诱惑很大,对别人推荐的理财产品很容易轻信,同时进门咨询便被“亲情”包围后很容易昏昏然——接待的年轻人“婆婆爷爷”“叔叔阿姨”唤得亲切,端茶倒水,递上项目资料,主动讲解并出示相关资料。临走,不管办不办业务,都能获得免费赠送的洗衣粉或抽纸之类的“见面礼”,甚至还能接到农家乐免费游玩的邀请。如果业务达成,按资金量大小还能获赠大米、食用油等。
近一两年,不少达城市民都在惊叹,各种投资理财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媒体报道,全市有这类公司近300家。这些公司的“庐山真面目”,记者不做任何评价。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部分公司抛出的利息多么高、吹嘘的关联企业多么强、描绘的致富梦多么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如何远离非法集资?如何避免掉进高息高利陷阱而血本无归?请读者活学活用达城银行宣传的“六不”口诀:高息“诱饵”不动心、老板“实力”不崇拜、“官方”背景不迷信、“合法”吸储不大意、熟人“热心”不轻信、违规吸储不参与。
总之,树立理性的投资理念,才是王道。高息高利都是“浮云”,你想他的息,他就会想你的本。
新闻推荐
首次年审暂停 将派人激活学生卡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