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豆瓣。
余伟丽在讲解珍珠豆瓣的制作工艺。
□本报记者 周金泉特约通讯员 王锡敬 文/图
在达州市达川区体育场附近,长年开着一家小店,其经营的特色农产品珍珠豆瓣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包装精美,完全能把豆瓣当礼品送人,尽管价格不菲,也是顾客盈门。
开餐馆受顾客启发把“下饭菜”当副业做
3月1日,记者随余伟丽走进她家设在石梯镇的豆瓣作坊,只见一二十个储存珍珠豆瓣的大陶缸,随意揭开一个陶缸的盖子,红油油的珍珠豆瓣顿时香味扑鼻。
记者发现,豆瓣中还有无数圆圆的、白白的团葱(团葱又名苦藠)。原来,团葱被余氏姊妹颇为创意地比喻为了珍珠,团葱豆瓣于是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珍珠豆瓣。
其实,以团葱为原材料做豆瓣,石梯镇的家家户户都会,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1982年,我家在石梯镇开馆子,妈妈就做了一些珍珠豆瓣,一年只几百上千斤,一拿来做调料,二免费送客人当下饭菜。”余伟丽说,“结果,客人吃了都说好吃,叫我们卖些珍珠豆瓣给他们带走。我们才想到把豆瓣当成一个副业来做,做些来卖钱。”
原料考究精心酿制色香味形吸引买主
1983年至今,从每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豆瓣原材料的次第成熟,余氏五姊妹均会分批收购原料,在妈妈的指导下,请来临时雇工生产手工珍珠豆瓣。
“我们的豆瓣需要团葱、胡豆、海椒、青花椒、纯菜籽油、香料等多种原料,要分批采购原料储存起来,等海椒收购齐了再生产豆瓣。”据余伟丽介绍,原料选择是很考究的:纯菜籽油是石梯镇上的小油坊现榨的;团葱是指定采购拇指大小,淘洗干净的,并要进行盐渍,否则,团葱吃起不脆嫩;青花椒请人一颗颗抹下来,在炼制过的菜籽油里浸泡1个月;海椒是收购附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辣味适中的二荆条,并且特别要求农户剪去了海椒蒂,收购价比市场上每斤高出几角钱;到了南瓜叶黄的时候,再收购商家用南瓜叶、黄荆条捂出“香霉”的胡豆瓣,而且,必须用香味较浓的小胡豆。
待海椒成熟了,所有的原料也就备齐了。大热的天,为防收购的海椒被捂烂变质,必须马不停蹄连夜生产。所有的原料充分搅拌、酿制,储存1个月,10月就可以销售了。余伟丽说:“团葱吃起脆嫩,豆瓣色香味都有,而且不加任何防腐剂、添加剂和色素。当年,经过口口相传,通南巴平地区的往往是几家人拿个大塑料桶来买,装回去大家分。”
积极推销包装精美小小豆瓣行走四方
现在,余氏姊妹生产的珍珠豆瓣,已由30多年前的每年最多几百上千斤发展到十五六吨,豆瓣几乎都是走的零售,散装豆瓣价格也从最初的10-12元/公斤涨至26元/公斤,年产值达三四十万元。
但是,余氏姊妹并没有出钱打什么广告。她们有何营销秘诀?
余伟丽介绍说,主要还是顾客的口口相传。同时,与自我推介也有很大关系,姊妹们为豆瓣设计了温馨的宣传语,很容易勾起人们的乡愁,多年来,他们的豆瓣被许多怀有浓浓乡愁的达川人捎到了全国各地以至海外。
“我们还连续10多年参加达州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这进一步打开了豆瓣的销路。”余伟丽说,“这两年,我们还在达州城设点推销珍珠豆瓣。”
记者了解到,余氏姊妹在豆瓣的包装上也下了一番功夫。从最初的随便弄个洗干净的塑料瓶、玻璃瓶就给顾客装豆瓣到现在的专用塑料桶、本地陶坛及至景德镇的青花坛都有,满足了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使豆瓣不仅可买来自用,而且可以作为拿得出手的馈赠礼品。
余伟丽说:“我们订制景德镇的青花坛都有四五年了,它看起来美观、上档次。用它来装豆瓣适合有实力的顾客。原来,我们一年要订六七千个青花坛,现在也要订三四千个。”
现在,小作坊式的生产,远不能满足余氏姊妹扩大规模的需求。余氏姊妹正积极谋划,做大品牌,建立标准化厂房,把生产的豆瓣打进超市大卖场。
新闻推荐
莫怀学讲话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