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党报那些事儿要从奶奶说起,那年她52岁,我6岁。
因为要读小学,我跟随母亲到了父亲工作的一家铁厂。奶奶舍不得我,坐了两天的车到了崇山峻岭里的铁厂来看我。没玩几天,她盘算着要回老家去,快到栽秧的时节,老天可不会等人。她一本正经地给父亲说:“农村的娃儿到厂里读书,也不能太寒碜。你去找两片笋壳回来,我给小辉做双布鞋。”那里出煤出矿,可就是不出笋壳。没有办法,奶奶只好把桌上的报纸作为笋壳替代品,几剪刀下来,鞋样就出来了。好奇的我用小脚一比,正和鞋样相同。奶奶边贴废旧的布条边告诫我要好好学习,多认字,以便给她和爷爷写信。我问奶奶做鞋样的报纸那四个大字怎么读啊?她假装生气地说:“你这个背时的,奶奶就是个墨瞎子(文盲的意思),你爸爸也只断断续续读了两年书,就是要让你多读书嘛!”后来问父亲才知道那几个字叫“通川日报”。
没过几个月就开始读小学了,为了能尽快给爷爷奶奶写信,我一有空就到父亲的办公室去看报纸,不认识的字就问办公室的叔叔。其实问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记住了一些字而已。大概是半年后,我终于可以给爷爷、奶奶写信了,短短的文字里介绍了我在学校的情况,还用拼音的方式告诉奶奶那几个字读“通川日报”。收到信后,他们处理的方式自然是请认得字的人读上一两遍,然后再恳求他给我写回信,表扬我学习努力后,又鼓励我多读书读报。现在想来,应该是那代笔人的意思吧。当然,按照惯例,请人读信写信后是要招待一顿饭菜的。直到后来才知道《通川日报》是达县地区的党报,这是当支部书记的父亲告诉我的。
儿时的光阴总是那么美好,做完作业就丢沙包、滚铁环,料想到父亲快下班了,就拿起一张报纸装模做样的读起来。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是应付了事的举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除了达县地区乃至全国取得的成就变化,还有很多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最想看到的就是“开江”的字眼,因为那里住着我的爷爷奶奶。一晃就到了初中、高中,我也就迷上了看“通川日报”,不但增长了自己的知识,而且政治考试分数也蛮高,这可能是我成为文科生、选择中文系的原因。大学毕业时,《通川日报》已改为《达州日报》,成了单位上最常见的报纸。依旧喜欢看这份报纸,带着试试看的想法给达州日报社主办的《达州晚报》投了稿,内容大概是追忆自己的读书读报时光,居然发表了。值得一提的是编辑正是从我儿时长大的厂里出来的胡丽君大姐。
第一篇文章的发表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新闻、散文、调查报告屡屡在《达州日报》《达州晚报》上发表。写作往往是触类旁通,我也发表了数百篇语文教学和文学艺术上的论文、文学作品,直到出版了集子《相对无语是清欢》《作文教学的生态回归》。已是教学专家、专栏作家的我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报刊的样刊、赠刊,基本上都是国家级的,但我任然坚持看《达州日报》系列的纸质和电子读物。在我看来,她是我从事写作和梳理工作的良师益友,她更是我在浮躁世态下坚定政治方向的重要坐标。偶尔到我家来玩的奶奶在收拾我的书房时总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我的报刊书籍。有一次,奶奶拿着一张《达州日报》发呆,原来她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她的视力注定了不能再为我做布鞋了。
今年奶奶85岁,我39岁。《达州日报》依然在我的案头,茶余饭后,我总会不经意地翻阅着,带着一丝幸福。
新闻推荐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有关精神和要求,现将达州市总河长及8大主要河流市级河长公告如下:序号河长姓名职务1总河长包惠市委书记郭亨孝市委副书记、市长2渠...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