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拍摄按钮,让无人机从铁山由西向东飞行,一帧帧美丽的画面即刻跃入眼帘:一条条道路蜿蜒曲折,纵横交错,仿佛一根根丝带连接着城市和乡村;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农家院落掩映在绿树丛中,宛如一幅幅水粉画;城市商业街区人们熙来攘往,摩肩接踵,生意红火;产业园区内车辆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景象……蓝天,白云,绿树,鲜花,五月的达川大地,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2013年9月,达川区正式挂牌成立。2014年1月,在区第一次党代会上,围绕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任务,达川区委确立了建成“达州中心城市核心极和川东北经济强区”的科学定位,大力推进“一核两副三片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改革开放创新促进”三大战略,奋力实现“产业强区、城镇兴区、基础固区、文旅靓区、法治安区”五区目标。
话语铿锵,彰显满腔信心;豪情满怀,激荡十足底气。
撤县设区以来,面对整体收缩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撤县设区过渡转型的严峻考验,在中央、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达川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谱写伟大中国梦的“达川篇章”和四川“两个跨越”的“达川实践”,交出了富民强区的“达川答卷”,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线飘红、亮点纷呈、成绩喜人。
一组组稳中有进的数字,勾勒出达川区砥砺奋进破难题、蹄疾步稳谱新篇的闪光轨迹。2016年,达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6亿元,是2013年的1.2倍;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2亿元,是2013年的1.46倍;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141元、13029元,分别是2013年的1.36倍和1.43倍。
产业强区
上演困境逆袭 焕发勃勃生机
撤县设区伊始,面临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矛盾凸显、发展后劲不足等突出问题,按照“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专业化”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全区产业发展规划。截至2016年底,达川区综合经济实力整体跃入全市第一方阵,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7:39.5:35.8。
围绕“强基地、扶龙头、优品牌、建新村、促增收”工作思路,大力建设产业基地,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培育壮大加工龙头,着力打造精品名牌。成功获得“中国乌梅之乡”品牌称号,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林业重点区和省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区,三江园果蔬公园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双庙二东村、亭子青云村等成功创建为市级最美休闲示范村。全区优质粮油作物、蔬菜、水果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30.2万亩、39.5万亩、17万亩。
立足煤炭、岩盐矿、石灰石、铁矿等资源优势,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做实发展平台、大中小微并举”的思路,紧盯工业“止跌回升”目标不动摇,深入实施企业稳增长“双二十”工程,加大工业投入和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60家,实现营业收入99.01亿元、年工业增加值29.61亿元。
着力加快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建设,建成了达州城乡配送物流、秦巴医药物流和川东北航空物流服务通道等3个省级重点物流项目,培育4家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的三方物流企业,建立物流配送网点100个,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初步形成。加速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引导批发、零售、商贸服务等行业深化互联网应用。建立全市首个电子商务“双创”园,发展电商企业10家,建立电商平台3个,打造乡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20余个,实现10余个特色农产品上线交易。
城镇兴区
加速扩容提质 打造宜居环境
坚持把城市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载体,推动资本、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加快建成“达州中心城市核心极”。
围绕建设达州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这一定位,着力构建“主城区-城市副中心-区域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多点多极支撑的城镇梯度发展体系。完成了《达川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城市控规面积净增85平方公里。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承载人口30万余人,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5%,石桥镇、麻柳镇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5个,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1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分别提升至33%和40%。
全方位实施缓堵保畅工程和“三化”“五治”工程,加快建设金南大道、Ⅰ号干道、Ⅲ号干道南延线等城市骨架干道,三里坪城市新区B线、Ⅲ号干道北延线等城市主要通道建成通车。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全年达标天数稳定在95%以上,成功创建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基础固区
夯实底部根基 铆足发展后劲
加快经济增长,关键在投资,核心在项目。达川区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紧紧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紧盯项目看、一切为了项目干,争取并实施了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羽翼。
制定实施“交通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达推方案》《农村公路三年攻坚方案》,着力构建外快内畅的交通网络体系。巴达铁路建成通车,国道210线达川工业园区段竣工投入使用,全面启动达营高速公路、达开快速通道和达州新机场建设。全区建成等级公路1176公里,建设和硬化村社道路6960公里,基本实现村道100%、社道100%硬化,区乡(镇)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产品运输难等突出问题。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石峡子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完成亭子、明月江等12个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智慧城市”和“宽带乡村”工程,实现了户户通生活用电、村村通宽带网络。
文旅靓区
留住浓浓乡愁 引领幸福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孝善文化、廉政文化和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高标准打造真佛山、铁山、九龙湖等知名景区。全面抓好国省干道、高速公路、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重要场所的旅游宣传,塑造达川旅游形象。不断优化旅游服务,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都体现人文关怀,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不断提高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在培育必吃的餐饮、必购的商品和必看的节目方面下功夫、见实效,让达川成为各地游客心中那片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深入开展“三百(百场文艺演出、百部文艺创作、百场全民健身活动)”和“三万”(万场公益电影放映、万册图书阅读服务、万场法制微电影)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和谐安逸》《好日子》等多部原创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成功创建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文化工作先进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功通过达标验收,高考升学率连续三年稳步提升。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乙等医院,区域内就诊率达到80%。
法治安区
泽惠千家万户 尽显公平公正
法治是安邦固本之基和执政兴国之要。近年来,达川区围绕保障社会公正、促进社会诚信、维护社会秩序三大任务,坚持把法治建设作为治区兴区的重要抓手,定规矩、正方圆,全力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建成规范化援助工作站,“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日趋完善。全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大调解”工作体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出台实施《十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成功创建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和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三里坪新型社区治理在全省做经验交流。全力推进“放管服”工作,通过调整行政权力配置,加强权力制衡机制建设,用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权力运行和政府行为,完善了37个政府部门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改革开放
激荡满池活水 释放发展动能
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稳步发展过程中,达川区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着力拓展发展空间,达川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深入调整财政资金分配格局和使用方式,创新做法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并被省纪委作为制度建设的典范在全省予以推广;“315群众工作法”入选四川法治蓝皮书,《十大民生救助制度》在国家民政部做经验交流。
坚持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以最大的热诚、最优的服务、最佳的环境、最高的效率让来达川投资的客商安心、放心、舒心地创新创业,用政策、制度和服务吸引区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入驻达川。着力打造“项目审批少、程序简、办理快、服务优”的政务服务环境,区本级审批事项减少至170项,成为全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最少的县(市、区)之一。借助“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积极面向省内外重点高校引进专业人才,加速人才集聚,为经济腾飞提供新动能。
***
靶向精准施策 不落一户一人
达川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政治任务、头等发展大事和最大民生工程来抓,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按照“唯此为大”的战略定位和“念兹在兹”的精神状态,全力打赢脱贫奔康攻坚战。
聚焦2018年省定贫困区摘帽、2019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销号、贫困户脱贫和“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总体目标,吹响“向发展进军、向贫困宣战、朝小康迈进”号角,全面打响脱贫奔康攻坚战。
印发了22个专项扶贫方案,创新实施贫困村“七有”建设和贫困户“七保障”工作,并将“双七”作为全区贫困村摘帽和贫困户脱贫的参照标准,使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着力点更实、更准。
出台《超常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二十条措施》,涉及创业及产业扶持、资金支持、政策兜底、民生保障、社会资本参与、考核问责、成效评估等方面,力求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确保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按期脱贫,不留“锅底”。
把全区科学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三大片区”,实行片区内脱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双轮驱动”,制发“三大片区”脱贫攻坚暨区域发展规划,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实现分类指导、因地施策、精准帮扶,为贫困群众铺平了一条稳固长效的脱贫致富之路。围绕“三大片区”布局,发展达州脆李2万亩、蔬菜20万亩、米城贡米5万亩,示范带动贫困村发展蔬菜、水果等五大主导产业3万亩。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特别强化政策的支撑和保障,用政策增强脱贫摘帽的内生动能。区财政拿出2亿元用作贫困村、贫困户扶持基金,明确每个贫困村扶持基金不低于100万元。并设立1500万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周转基金,帮助贫困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另外,充分用好教育、医疗、社保等三大民生政策。发放助学贷款660人528万元,并将在读贫困户学生差额补助标准提高到1000元至4000元;建成村文化室32个、村卫生室68个,贫困人口新农合个人筹资由区财政全额资助,有序推进低保对象3100元标准补差工作,实现低保保障线与国家扶贫线“两线合一”。
截至2016年底,达川区成功退出贫困村25个,减贫16227户4655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0.1%下降到5.6%,脱贫奔康首战大捷。
从严治党
清廉之风劲吹 护航经济发展
全区各级党组织紧扣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主题主线,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打赢脱贫奔康攻坚战、建成幸福美丽达川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纪律保障。
鲜明“三重三不”用人导向,有序实施“八〇”计划和“百名人才进班子”工程,创新实施“书记赛党课”“微党课”活动,全面实施“三会一课”记实报告制度,高质量高标准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从严过好党内组织生活成为常态。纵深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三带三亮三提升”工作法入选全省基层组织工作案例,民情说吧、“结穷亲、交富友”等创新做法被人民网等中央媒体专题报道。
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测评在全省的排位逐年上升。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六大纪律”,认真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盯违法”向“盯违纪”转变,抓大纠小,强化纪律刚性约束,以严明的纪律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严肃性;把教育挽救干部贯穿执纪审查全过程,综合运用教育、警示、挽救、惩治等方式,不搞“不教而诛”,在坚决惩治“极少数”的同时,最大限度教育挽救“大多数”。
征程万里云鹏举,勇立潮头唱大风。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中,在振奋人心的瞩目成就里,在和谐幸福的民生画卷上,百万达川儿女正在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杨辉王小龙)
新闻推荐
车展演示智能刹车安全系统“失灵”,女主持被撞倒 自动刹车不是想刹就能刹! 事发达州春季车展现场女主持人系腹部受伤,已无大碍;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
关键词■自动刹车“自动刹车系统”,由沃尔沃首开先河,奔驰、奥迪等高端车厂很快就跟进,日系车厂中英菲尼迪较早引入,后来日产品牌旗下车型也开始运用相似技术。东风日产把这套系统称为“IEB或FEB预碰...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