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帮助困难群众插秧
选拔使用干部“任人唯贤”,开展组织活动“鲜活增效”,打造阵地建设“从点到面”,深化制度建设“高屋建瓴”,落实经费投入“全额保障”……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通川区夯实“学”的根基、树牢“做”的标杆、坚定“改”的决心、凝聚“干”的动力,以“党支部标准工作法”为载体,精准布局,高效推进。全区759个基层党组织、21418名党员,勇挑重担、主动作为,立说立行,苦干实干,成为实现同步小康、建设幸福美丽达州伟大征程中一道亮丽风景。
锻造基本队伍
能干事、敢干事的中坚力量全面夯实
推动事业发展,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通川区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完善、精干高效、结构优化四项原则,采取“应配尽配、重点增配、‘摘帽\’高配、弱村强配、偶数奇配”的“五配”模式,逐村科学确定273个村(社区)党组织职数,选举产生272名村社区书记,选优配强领导班子。
在此基础上,以应建尽建、重点增建、规模高建、产业优建、“两新”创建、属地共建、村企联建、多支合建“八建”模式为着力点,全面优化组织设置,增强基层组织向心力和战斗力,夯实基层基础。
严格基本活动
实效性、鲜活性的组织生活全面激活
日前,通川区2万余名党员通过廉政宣誓、上党课、走基层等形式开展了“党员活动日”活动。全区乡镇农村党支部以“党员田园行”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北山镇、青宁乡、东岳镇组织党员走进田间地头,帮当地贫困户干农活;江陵镇机关支部和江陵社区支部组织党员对道路沿线排水设施进行清理保畅;蒲家镇机关支部以“不忘初心党旗红、青春建功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大讨论。
通川区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为着力点,坚持“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分析等党内组织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显著增强。
扮靓基本阵地
强硬件、高服务的活动场所全面升级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90平方米以上,为民服务代办点不低于40平方米,一室多用,集中办公;社区“两委”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规范设置便民服务站、养老服务站、青少年活动站、新市民培训站、爱心援助站、志愿者工作站(社会组织孵化站),探索社区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栏等设置规范,公开内容符合规定,更新及时;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配备1名专兼职管理员,做到设施设备齐全……
通川区以建好用好管好活动场所为着力点,投入1000余万元,启动非贫困村活动阵地建设,丰富办公用房和活动阵地服务功能,做到面积达到规定标准,硬件配置齐全完备,总体功能充分配套,标牌设置统一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较好满足党员活动和服务群众需要。
健全基本制度
高效率、见长效的体制机制全面运行
制度是行动的先导。在通川区的乡镇、社区,随处可见制度的影子: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加强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每年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底评诺;落实村干部值班、坐班和包组联户等制度,村干部每年对所有农户至少走访1遍;对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采取“一社区一策”,整顿到位;“走基层”、“双报到”、万名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扎实开展,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员示范岗、“三亮三比三评”(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等活动深入实施。为助力脱贫攻坚,通川区创新建立“5+1+3”帮扶机制,规范制定“通川脱贫攻坚帮扶日”制度,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成为常态!
该区以推动党组织工作规范化为着力点,明确班子队伍职责、工作流程规范、为民服务载体,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切实构建靠制度办事、按制度运行、用制度管理的良好工作格局。
落实基本保障
快投入、促运转的经费设施全面到位
探访通川区的乡镇社区,基层干部最为高兴的是,“工作经费得到充足保障,要钱办事的日子一去不返”。通川区足额保障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村干部报酬推行“基本报酬+绩效报酬”制度,绩效报酬与工作实绩挂钩。同时,设立党建工作激励经费,对党建工作创新项目特别是具有推广性的作法,给予不低于1万元的补助。
通川区以保证基层党建工作正常开展为着力点,执行经费投入的刚性规定,落实硬件配套的具体要求,实现工作力量的充分保障,做到基层党支部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能办成事。
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思想教育、桥梁纽带和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不懈在加强基层组织政治领导、政治引领和政治作用上下功夫,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治理体系正在通川区逐步形成。
□简麒镇 本报记者 谭楚甲
新闻推荐
李天满陪同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